祝贺|张康教授团队项目入选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了《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立项名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机媒体与艺术(CMA)学域主任张康教授团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项目入选。这是我校获批的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含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在国家社科基金类项目申请上实现了重要突破。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明见证,其保护传承对文化连续性和历史再现至关重要。该研究以中国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沿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性传播。整体框架涵盖从数据收集及内容创作、美学度量与分析、三维场景数字化重建及文化遗产传承的全流程,旨在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交互化和可持续性保护与传承。

该项目由四个子课题构成。

子课题1:文化遗产视觉特征的精确内容生成技术创新

负责人: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许丕文副教授
作为项目基础,致力于解决当前生成性AI模型在中华文化遗产内容复现与生成中的精度和真实性问题,通过融合前沿的大语言模型与图像扩散技术,构建一个深度理解文化视觉特征的多模态数据集成与处理平台,整合图像、文本、视频和音频等多元数据,全面捕捉文化遗产的视觉特征,创新开发一系列带有文化遗产视觉特征的内容生成模型(图1),实现对文化遗产内容的精确复现与生动呈现,为后续子课题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和内容资源,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1:生成式人工智能学习并生成的建筑视觉特征

子课题2:美学度量与分析

负责人: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主任张康教授利用专家知识整合和美学特征提取技术,建立评分系统和数据驱动模型,解决当前美学评估方法主观性强、缺乏系统性、技术手段单一、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为全面量化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提供技术支持。本课题将为国画(图2)、书法、壁画、浮雕、服装设计、地毯、剪纸等领域的内容生成提供美学标准,确保生成内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图2: 中国画的美学度量,包括局部对称性(红色圆圈标),留白(蓝线),和质心(绿点)

子课题3:三维场景与数字化重建

负责人: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人工智能学域王泽宇助理教授计划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扫描设备和智能重建技术对文化遗产场景进行三维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更加准确和高质量的数据基础。采用基于图像的修复方法和半自动化的深度轮廓提取技术将实现对壁画、雕刻、建筑结构的数字化修复和重现(图3)。此外,结合数字人重建和VR/AR技术,将为参观者构建更加真实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效果和公众参与度。

图3: 龙门石窟佛像数字化建模示例

子课题4:文化遗产传承

负责人: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曾伟助理教授旨在构建一个能够统一展示文本、图像和三维模型的多模态数据可视化系统。利用数字化传播手段和教育推广,推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承。本课题通过研究多类型的原始数据整合,提取多模态数据的核心特征,并利用多模态嵌入技术将特征统一映射到同一空间,实现不同模态间的对齐。其次,在语义层面,该课题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关联文本、图像和三维模型中的信息,并借助多模态注意力机制实现跨模态融合(图4)。增强多模态数据的表达和互操作性,提升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能力。

图4: 采用元宇宙技术实现粤剧《李元霸降龙伏骥》叙事案例

项目负责人,兼子课题2负责人:张康,教授,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主任

张康教授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人才称号,目前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主任和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计算机科学荣誉教授和中国美术学院文创中心客座教授。被列入2023/2024年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他曾是Fulbright Distinguished Chair,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任教35年。发表过8本论著、120多篇国际期刊论文和200多篇国际会议论文。张康教授共直接指导并毕业了20多名博士和数十名硕士研究生。他的研究跨越计算机、心理学、建筑、管理、艺术和设计等学科,应邀在多个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图书馆学和管理科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现任VINCI国际会议的指导委员会主席,多个国际期刊副主编和编委。

子课题1负责人:许丕文,副教授

许丕文博士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获得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担任计算媒体与艺术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集中在人工智能和多媒体在艺术、媒体、文化和人类创造力方面的应用。他曾在卡塔尔博物馆担任访问艺术家,其艺术作品曾在卡塔尔、阿联酋、韩国、澳大利亚、泰国、中国和其他国家展出。他还担任ACM多媒体计算、通信与应用期刊(2014年至今)和IEEE多媒体期刊(2015-2023)的副主编。他在多媒体、人工智能艺术和媒体、社交计算、媒体和交互系统、媒体艺术和应用等领域发表了50多篇顶级IEEE/ACM期刊论文、60多篇会议论文,其中有2篇在顶级会议中获得了最佳论文奖。许博士在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产生实际影响力的诸多领域成果颇丰,他策划了13个艺术展览,拥有11项专利,开发了2项软件和硬件。受邀担任多个国际会议主席和编委,如ACM Multimedia、IEEE ICME、ACM VINCI、IEEE SocialCom和IEEE PhoneCom等。

子课题3负责人:王泽宇,助理教授

王泽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人工智能学域助理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新兴跨学科领域学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联署助理教授,创意智能协同实验室(Creative Intelligence and Synergy Lab)负责人。于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于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获得荣誉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数字文化遗产,已在包括TOG, SIGGRAPH, TVCG, CHI, CVPR, VR在内的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担任Eurographics等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CCF-CAD&CG, CCF-VRV, CSIG-3DV等专委会和GAMES执行委员。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CCF-腾讯犀牛鸟基金、Adobe研究基金,并获得最佳论文奖、多项最佳提名奖等荣誉。

子课题4负责人:曾伟,助理教授

曾伟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2011)和博士(2015)学位。研究聚焦于交互式数据可视化方法,融合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推理能力,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和AIGC等领域。发表论文80余篇,包括30余篇CCF A/B类和20余篇IEEE/ACM Transactions一作/通讯高水平论文,曾获VINCI、ChinaVis、ICIV最佳论文奖及提名奖。现任The Visual Computer、Visual Informatics编委,VINCI 2023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并长期担任IEEE VIS、ChinaVis、VINCI等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02日
分类
科广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