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广州)首届毕业生方闻绩:从广州到香港,我找到了心之所向的科研之路

港科大(广州)首届红鸟硕士毕业生

— 系列访谈第5篇 —

方闻绩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届毕业生

2022级红鸟硕士项目

哲学硕士(微电子)

具体聚焦领域

芯片设计自动化、

人工智能在芯片设计中的应用

毕业去向

现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怀着找专业方向的心愿来到港科大(广州)——大学毕业时期的方闻绩,对未来一度感到迷茫,他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计划和保研的机会,选择来到不限专业背景、践行融合交叉学科的红鸟硕士班中,自由探寻心之所向。

Q:当初为什么想来到港科大(广州)攻读硕士?

2021年当我大学毕业时,我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计划,也放弃了大学保研的机会,因为那时候的我,还没有想好未来具体想向哪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所以希望Gap一年沉淀思考。
适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布了红鸟硕士班2022年的首届招生计划,我去听了相关的宣讲会,当时非常吸引我的是,这里践行交叉融合学科,学生可以非常自由地选择专业,并不需要与本科专业背景一致。此外,研究型硕士让我们未来既可以以科研为导向,也可以选择创业或者就业,对于当时对未来依然充满迷茫的我,正适合来到这里找我的人生方向。所以我很早就递交了申请,2021年秋季时便顺利获得了录取。
那时候距离2022年8月开学还有大半年的时间,我看到港科大(广州)微电子学域张弘策教授在招聘研究助理,我想着正好能提前了解港科大(广州),便去应聘了这个岗位。2021年末起,我就在南沙霍英东研究院工作,也一路见证港科大(广州)的建设。

方闻绩在科研成果演说现场。

Q:随着你对港科大(广州)了解的深入,这里最吸引你的特质是什么?

其实在获得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的录取后,我也先后获取了一些海外高校的录取,包括新加坡和欧洲的一些高校。但我最终还是坚定地选择港科大(广州),因为在我做研究助理期间,我彻底爱上了这里的氛围,那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开放包容的精神。
港科大(广州)是一所全新的年轻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红鸟硕士项目也是一个完全创新的教育项目,教育家们愿意打破传统的界限,根据时代需求设置学科交叉融合,而从全球各地而来的教授们都充满着激情,对于我这样没有太多科研经验的年轻学生,会非常耐心地教学和指导,我也可以随时去找他们讨论,这样亦师亦友的教与学的氛围,让我感到难能可贵。

在港科大(广州)发现芯片设计的乐趣——在未来技术学院红鸟硕士班的两年里,方闻绩参与EDA竞赛,到国外介绍自己在芯片设计上的科研成果,参与国内大小的学术会议,漫游在芯片科研的海洋,他找到人生方向。

Q:你对未来技术学院红鸟硕士班融合学科和项目式的特色培养模式,有何评价?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我所在的团队由五位同学组成,聚焦人工智能在芯片设计中的应用展开探索。成员背景多元,三位擅长芯片设计,一位深耕人工智能,还有一位专注相关政策研究,为团队提供宏观视野。虽然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我们每天都在红鸟学创大教室共同交流学习,使得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更加丰富多彩,我也借此了解到各个领域的知识。
基于紧密的合作关系,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例如,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芯片设计自动化及人工智能在其中的应用。尽管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可我们凭借自主沟通、协同配合,实现了不同方向研究的有机融合。融合学科与项目式的学习模式,与红鸟硕士班倡导的 “T字型人才” 培养理念一脉相承。通过这种项目合作,我们既可以学习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增加知识面的宽度,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一个方向进行深耕。

2023年8月,方闻绩(左一)与港科大(广州)微电子学域的其他同学参与由IEEE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联会香港分会举办的EDAthon 2023竞赛,获得第三名。

Q:2023年8月,你参与了由IEEE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联会香港分会举办的EDAthon 2023竞赛,并获得了第三名。这对你来说,算得上是 “高光时刻” 吗?

我当天参加的是一场全天的编程竞赛,类似于一种实践性的考试。从早上九时到下午三时。我们以两人一组的形式,完成五道与EDA相关的编程题目。这次比赛不仅考验了我们的编程能力和临场发挥,还强调了团队合作和题目选择策略,给我带来了很有趣的体验。这个活动在领域内颇具意义,也为我提供了很宝贵的交流机会,当天我们还见到了主办方、工业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以及香港地区该领域方面的专家教授。
但在我看来,我真正高光时刻,应该是我在科研领域取得的小成就——我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论文在EDA领域的国际顶尖会议和期刊上,并两次受邀前往美国旧金山展示我的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些经历让我感到非常快乐,因为这意味着作为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学生的我,研究成果已得到了一些国际平台的认可,这些成果也在为这个领域的进步贡献了一份力量。

Q:在未来技术学院红鸟硕士班的两年,你认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是在这找到了我人生的方向。本科毕业时,我对未来的方向一度感到迷惘,既不确定是继续走科研路线还是直接去就业,也没有明确的小方向。红鸟硕士班的两年学习,给予我自由探索和不断尝试的机会,我才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聚焦数字芯片设计自动化,探索人工智能在芯片设计中的应用。
此外,港科大(广州)一直非常支持我参与各种校外的学术活动,除了前面提到的鼓励我两次前往美国旧金山分享我的科研成果,也支持我在过去的暑期参与北京大学主办的EDA暑期项目,这些经历让我能够与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同行、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让我对我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这些机会和自由,可能是我在其他传统高校中难以获得的。

从港科大(广州)完成硕士学位再到港科大攻读博士——方闻绩充分体验了“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优势,在学术水平和师资水平高度一致的两所高校里,方闻绩的科研之路实现了“无缝衔接”。

Q:从港科大(广州)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到港科大攻读博士学位?

在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期间,我非常幸运获得多位良师的指导,特别是我的学术导师张弘策教授,项目导师薛柯教授、以及来自港科大的联合导师谢知遥教授,谢知遥教授也是我目前在港科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他们都是新一代非常优秀的老师。从港科大(广州)到港科大,是为了进一步延续我红鸟硕士时期的研究方向。

此外,我在港科大(广州)两年体验非常好,港科大(广州)延续了港科大的优良传统,我十分喜欢这样的学术氛围,因此决定到港科大深造,继续跟随导师,深入探索这一领域。

方闻绩从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毕业。

Q:从港科大(广州)到港科大,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港科大与一体,双校互补”这句话在我亲身体验两所高校后,才深刻理解到它的真实意义。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的关系非常紧密,港科大(广州)许多学术架构和课程设置,都是在港科大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体现出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与此同时,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在师资和学术水平上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我切身的感受。在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期间,我所学的所有课程,包括英语课程和TA训练课程,都能够无缝衔接到港科大,这让我在课程学习中几乎没有适应障碍,能够迅速融入科研学术氛围,我与导师的长期合作也使我在科研方面能够有一个非常顺利的过渡。未来几年,我希望自己能继续深入到科研中,享受每一次难题“攻关”带来的乐趣。

方闻绩曾两度受邀前往美国旧金山做科研成果展示和介绍。

记者手记

25岁的方闻绩脸上仍透着稚嫩,但每每谈及其科研经历与成果时,他娓娓道来的每个小故事,又让人感受到他身上超出年龄的能量。
他似乎是一个极其专注而又耐心的人,始终在不患得失地尝试与探寻。2021年大学毕业时,他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计划,也放弃了大学保研的机会而选择Gap一年,只因他尚未找到心之所向。当“遇上”既不问来时路,专业选择多元的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后,他最终在这片创新与自由的土壤里,找到了芯片设计自动化的人生方向,进而聚焦人工智能在芯片设计的应用。如今,从港科大(广州)到港科大,他决心在这个领域深度钻研,享受科研的快乐。
从广州到香港,希望两校的朝露,共同滋润你走向未来的“芯”路。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03日
分类
焦点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