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答卷系列 | 家庭性别分工态度变迁:58%的90后不赞成“男主外,女主内”

GPS答卷系列

家庭性别角色分工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负责实施的广州都市动态调查项目(Guangzhou Metropolitan Panel Survey,以下简称GPS)是广州第一个学术性的大规模家户追踪调查,采用多层次等概率抽样,抽取了广州11区54街道的108个社区(居/村),成功访问了其中3000多户家庭5000多名市民的综合情况。

“GPS答卷”系列推文紧紧围绕“民生”话题,探讨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特大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期GPS答卷,聚焦“家庭性别角色分工”主题,我们将探索不同群体对家庭分工的态度,分析性别、世代、教育、婚姻、生育状况和方言文化对“男主外,女主内”性别角色意识的塑造与影响。

“家”,一个字,却蕴含着无数的想象。

你是否曾经在夜深人静时,躺在床头幻想着理想中的“家”的模样?可能是那个热腾腾的餐桌,妈妈亲手做的饭菜香气弥漫,而父亲则在远方加班努力,只为给家提供更好的生活。又或者,是夫妻二人并肩作战,在繁华的CBD共同打拼,不分你我,携手面对生活的挑战。也可能,丈夫在家中悉心照料小孩,而妻子作为职场女性,扮演着家庭的经济支柱。

这些多样化的家庭模式,正是千万中国家庭对性别角色分工的独特诠释与展现。每一种模式的背后,都蕴含着个体对家庭性别角色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多元化且充满包容性的时代,我们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调整。

GPS2023深入调研了4500余位成年人,听取他们对“家”的定义和想象。有人坚守传统,认为“丈夫的责任是赚钱,妻子的责任是照顾家庭”,这正是我们熟知的“男主外,女主内”经典模式。然而,这只是众多家庭模式中的一种,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充满了期待、挑战、磨合与和谐的旋律。

那么你的家,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关于家庭性别角色的探索之旅。

家庭角色分工:多元与包容

对于“家”的想象,受访者们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下图展示了人们对“男主外,女主内”的总体态度:有19%的受访者表示赞同,同时有超过43%的受访者表达了不赞同的态度。

对于“丈夫赚钱、妻子照顾家庭”的设想,反映的是人们对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想象——谁来承担经济供给责任、谁来挑起家务劳动重担。这种态度的差异可能表明,人们对家庭分工关系的想象正从单一的经济单位或育儿场所,向着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大家似乎开始设想一个更加灵活的家庭模式——其中家庭成员的角色不再被严格界定,而是可以在家庭和社会之间更自由地流动。这可能反映了当代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对家庭观念的深远影响,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义家庭中的角色分工、决策模式以及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否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这只是个体对家庭关系的理解与实践,而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

图1.1 GPS2023“男主外,女主内”态度分布(n=4,456)

家庭性别分工态度的世代变迁

在探讨了总体人群对“男主外,女主内”态度的多样性之后,我们不妨将目光进一步聚焦于不同世代的特征。这些世代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他们对家庭分工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GPS2023探究了各个世代在这一议题上的具体态度,让我们一起看看时代与社会变迁如何塑造了他们对“家”的期望和想象。

下图展示了不同世代的人群,对“家”的想象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像。60年代及之前出生的人群中,近72%的人认同丈夫应该出门在外赚钱,妻子在家照料家务的观念。而认同这一说法的比例随着时代变迁而急速下降——在90后这一群体中,不认同这一观念的比例已经高达58%,这表明年轻一代更倾向于相信,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都应该承担起经济和家务的责任。

这种变化无疑与我国近40年来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升,以及家庭角色分工观念的平等化有关。现代社会的变迁,正在悄然改变我们对于“家”的理解和实践。

图1.2 GPS2023 不同世代“男主外,女主内”认同比例(n=4,456)

家庭分工:男女大不同

通过不同世代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对家庭角色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除了代际差异,性别因素同样在这一话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分析男女受访者的态度差异,进一步揭示性别在家庭分工观念中的影响力。

数据显示有35%的男性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而超过半数(52%)的女性不认同这一说法。性别差异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化过程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传统性别规范塑造了我们的家庭分工观念,但现代社会的变迁正在挑战这些观念。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经济支柱,男性也参与家务,这就像一场革命,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

图1.3 GPS2023 男性 vs. 女性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比例(n=4,456)

除了性别对家庭想象的塑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程度的改变,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育在对“家”的想象中发挥什么作用吧。

教育改变观念:家庭分工的新思维

在性别差异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更为深远的因素在发挥作用,那就是教育程度的差异。教育不仅塑造了个体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他们对家庭分工的认知和态度。

数据显示,教育程度越高的受访者,反对“男主外,女主内”的比例越高,其中有近67%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不赞同这一观念。相反,在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受访者中,有高达80.5%的人赞同男性应该在外赚钱养家,妻子在家照料家务。

这一发现可能暗示了教育程度对于人们家庭分工观念的深远影响。随着教育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在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欢迎多元和平等的家庭分工模式。这也是教育对于社会公平、性别平等的积极作用的体现。

图1.4 GPS2023 不同教育程度“男主外,女主内”认同比例(n=4,456)

GPS2023展示了家庭分工模式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同时也突显了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教育水平等多个因素对家庭分工观念的深远影响。这也许是我们理解并塑造未来家庭模式的关键:更加灵活、更加平等、更加多元,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在家庭和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扮演最适合自己的角色。

不同的性别差异、教育程度、出生世代都代表着个人的成长环境与所受到的社会影响,而这些背景也在无形中塑造了他们对家庭性别分工的认知。类似地,不同的家庭婚姻选择——单身、已婚未育、已婚已育——也反映出人们对家庭的不同想象与实践。

在25-35岁的年龄段,许多人正面临人生的关键抉择:结婚、育儿、或是享受单身生活。广州,作为一个包容多元的城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不同的婚姻生育选择得以共存。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下,年轻人在不同婚姻状态下对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会有什么样的期待与实践呢?

同一年龄下,有人选择独身,一个人逍遥自在;有人选择走进婚姻,与爱人相濡以沫;有人生育了宝宝,一家人和和满满。不同的人生选择体现出了对于家庭生活的不同认识。图2.1展示了广州不同婚姻状态的年轻人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这一传统家庭模式的比例。无论是单身、已婚未育,还是已婚已育群体,他们对这一传统观念的反对程度都大致相同,均在50%至60%之间,这表明尽管生活状态不同,年轻人对于传统家庭角色的认同度较低。

图2.1 GPS2023不同婚姻状态的年轻人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比例(n = 771)

图2.2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差异。在三种婚姻状态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对于家庭模式的想象更为多元,不仅仅局限在“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简单概括上。我们可以看到,年轻未婚女性群体对这一说法的反对比例最高,接近90%。相反,不论是已婚或是未婚,年轻男性对这一说法的反对程度都远低于同等状态的年轻女性,在图中表现为三个群体中的男性对“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家庭模式的反对比例均低于50%。

不过,这样的性别差异在人生历程中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图2.2显示,未婚女性与未婚男性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反对比例差值最大,达到了47%(87%-40%),随后是已婚未育的群体,为35%(82%-47%),最小的为已婚已育群体,为22%(64%-42%)。这种逐渐缩减的两性差异存在两种可能解释:一方面,与异性对于家庭的想象越接近,越有可能推进人生重大事件的发生——结婚与生育;或者,随着和伴侣经历的人生大事越多,越愿意支持对方对于家庭分工的期待。

图2.2 GPS2023不同婚姻状态的男性 vs. 女性年轻人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比例(n = 771)

对于未婚群体,走入婚姻的意愿也折射出了对于家庭性别分工的不同认知。图2.3显示,对于那些没有结婚打算的未婚年轻人而言,其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反对比例超过了80%,而那些具有结婚打算的群体则刚超过50%。这似乎表明,未婚与已婚对于家庭性别分工的不同认知,并不一定等到婚姻开始才显现,而是在准备进入婚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图2.3 GPS2023不同结婚意愿的未婚年轻人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比例(n = 387)

不仅如此,对于已经生育的群体而言,子女的数量不同也反映了不同的家庭性别分工态度。图2.4显示,目前生育了1个子女的夫妻相比于生育了2个小孩的夫妻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更加不认同,反对比例达到57%,高出后者11个百分点。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不仅是否生育影响了不同群体的家庭性别分工的期待,生育的数量也影响着这一问题。同时,生育更多的夫妻可能表现出更为传统的家庭分工期待。这一现象或许反映了“多子多福”观念与传统家庭分工模式之间的联系。那些倾向于传统家庭分工的家庭,往往也抱持着更多的传统生育观念。

图2.4 GPS2023不同孩子数量的已婚已育年轻人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比例(n = 230)

婚姻状态和生育状态的差异背后,可能与文化背景有关,而方言作为衡量当地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也许可以解释家庭观念的差异。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地域特有的历史和社会观念。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社会单元中,方言的使用也许能反映出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和家庭观念的传承。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广东省是吸引外地人口最多的省份。这些外来人口不仅推动了广东的经济发展,更带来了各种语言和地域文化的交融,为广东的多元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在GPS2023中,最常用的方言包括客家话、湘语、潮汕话、四川话和赣语。

广州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大都市,不同方言群体汇聚于此,他们的家庭观念也各有千秋。通过GPS2023,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方言群体对“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态度分布。图3.1展示了广州市五大方言群体对“男主外,女主内”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客家话群体中有41%的人表示不认同,处于中等水平,而湘语和四川话群体的不认同比例则同为36%,赣语群体以33%居于最低。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广州不同方言群体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观念的变迁与融合。

令人惊讶的是,潮汕群体中有55%的人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比例最高,似乎是“最不传统的人群”。这与大众传统语境中“最传统的潮汕人”似乎有出入。

图3.1 GPS2023 五大方言群体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比例

是什么影响了在广州的潮汕群体的家庭性别分工观念?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方言群体中的世代差异。

方言群体的世代差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首先,让我们看看广州五大方言群体中不同世代对家庭观念的多元看法。图3.2展现了一个总体趋势:无论哪个方言群体,都呈现“越年轻,越平等”的态度。具体来说,60年代及以前的世代更倾向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这可能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受限和传统家庭观念影响。而90后的群体最不认同这种传统观念,可能受到男女平等观念和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收入增长等因素影响。

在被视为“最传统”的潮汕群体中,世代差异最为明显——潮汕20世纪60年代及之前的群体是最传统的,只有16%的人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但在90后的潮汕群体中,却有62%的人不认同这种观念,成为所有方言群体中最现代的一群。

这表明,潮汕群体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潮汕人不再坚守传统,反而成为“反叛”传统的一股力量。这可能是因为,作为广州的外来人口,这些年轻的潮汕人离开家乡,带着冒险和闯荡的精神来到广州生活和工作,他们的高学历、高收入等因素,使他们更倾向于在家庭中实现男性与女性的平等分工。

图3.2 GPS2023 五大方言群体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世代差异

写在最后

在GPS2023的探索中,我们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细致入微地观察了广州居民对“家”的想象。通过对世代、性别、教育、婚姻状态、方言文化等多重维度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了传统观念在逐渐松动,多元化、平等化的家庭模式在悄然崛起。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拥抱着更加灵活的家庭角色分工,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昭示着现代家庭观念的转型和多样化的未来。每个人对“家”的想象,无所谓对错,都是对个人理想生活的认识与实践。在这条充满变化和机遇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推动者,用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思维,塑造更加美好的家庭图景和社会未来。

*本文所展示的结果系经过初步数据清理处理所得,仍需进一步验证与分析。

来源:社会枢纽

文字:古佩玮、陈林文、胡宇轩、姜芷荃

审校:张卓妮副教授、钟紫鹃

支持:GPS执行团队+ SOCHO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0日
分类
焦点科研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