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答卷系列 | 家庭性別分工態度變遷:58%的90後不贊成「男主外,女主內」
GPS答卷系列
家庭性別角色分工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負責實施的廣州都市動態調查項目(Guangzhou Metropolitan Panel Survey,以下簡稱GPS)是廣州第一個學術性的大規模家戶追蹤調查,採用多層次等概率抽樣,抽取了廣州11區54街道的108個社區(居/村),成功訪問了其中3000多戶家庭5000多名市民的綜合情況。
「GPS答卷」系列推文緊緊圍繞「民生」話題,探討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特大城市人口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本期GPS答卷,聚焦「家庭性別角色分工」主題,我們將探索不同群體對家庭分工的態度,分析性別、世代、教育、婚姻、生育狀況和方言文化對「男主外,女主內」性別角色意識的塑造與影響。

「家」,一個字,卻蘊含著無數的想像。
你是否曾經在夜深人靜時,躺在床頭幻想着理想中的「家」的模樣?可能是那個熱騰騰的餐桌,媽媽親手做的飯菜香氣瀰漫,而父親則在遠方加班努力,只為給家提供更好的生活。又或者,是夫妻二人並肩作戰,在繁華的CBD共同打拚,不分你我,攜手面對生活的挑戰。也可能,丈夫在家中悉心照料小孩,而妻子作為職場女性,扮演着家庭的經濟支柱。




這些多樣化的家庭模式,正是千萬中國家庭對性別角色分工的獨特詮釋與展現。每一種模式的背後,都蘊含著個體對家庭性別角色的深刻理解。在這個多元化且充滿包容性的時代,我們的家庭性別角色分工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與調整。
GPS2023深入調研了4500餘位成年人,聽取他們對「家」的定義和想像。有人堅守傳統,認為「丈夫的責任是賺錢,妻子的責任是照顧家庭」,這正是我們熟知的「男主外,女主內」經典模式。然而,這只是眾多家庭模式中的一種,每個家庭都擁有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中充滿了期待、挑戰、磨合與和諧的旋律。
那麼你的家,又將是怎樣一番景象呢?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關於家庭性別角色的探索之旅。
家庭角色分工:多元與包容
對於「家」的想像,受訪者們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下圖展示了人們對「男主外,女主內」的總體態度:有19%的受訪者表示贊同,同時有超過43%的受訪者表達了不贊同的態度。
對於「丈夫賺錢、妻子照顧家庭」的設想,反映的是人們對家庭性別角色分工的想像——誰來承擔經濟供給責任、誰來挑起家務勞動重擔。這種態度的差異可能表明,人們對家庭分工關係的想像正從單一的經濟單位或育兒場所,向著更為複雜和多元的方向發展。

大家似乎開始設想一個更加靈活的家庭模式——其中家庭成員的角色不再被嚴格界定,而是可以在家庭和社會之間更自由地流動。這可能反映了當代社會結構和經濟形態對家庭觀念的深遠影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和定義家庭中的角色分工、決策模式以及與外部社會的關係。這裡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是否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這只是個體對家庭關係的理解與實踐,而並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

家庭性別分工態度的世代變遷
在探討了總體人群對「男主外,女主內」態度的多樣性之後,我們不妨將目光進一步聚焦於不同世代的特徵。這些世代不僅生活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中,他們對家庭分工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GPS2023探究了各個世代在這一議題上的具體態度,讓我們一起看看時代與社會變遷如何塑造了他們對「家」的期望和想像。
下圖展示了不同世代的人群,對「家」的想像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畫像。60年代及之前出生的人群中,近72%的人認同丈夫應該出門在外賺錢,妻子在家照料家務的觀念。而認同這一說法的比例隨着時代變遷而急速下降——在90後這一群體中,不認同這一觀念的比例已經高達58%,這表明年輕一代更傾向於相信,無論是丈夫還是妻子,都應該承擔起經濟和家務的責任。
這種變化無疑與我國近40年來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升,以及家庭角色分工觀念的平等化有關。現代社會的變遷,正在悄然改變我們對於「家」的理解和實踐。

家庭分工:男女大不同
通過不同世代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社會變遷和經濟發展對家庭角色觀念的影響是深遠的。然而,除了代際差異,性別因素同樣在這一話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分析男女受訪者的態度差異,進一步揭示性別在家庭分工觀念中的影響力。
數據顯示有35%的男性不認同「男主外,女主內」,而超過半數(52%)的女性不認同這一說法。性別差異背後隱藏的是社會化過程和社會結構的影響。
傳統性別規範塑造了我們的家庭分工觀念,但現代社會的變遷正在挑戰這些觀念。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經濟支柱,男性也參與家務,這就像一場革命,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

除了性別對家庭想像的塑造,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程度的改變,人們對性別平等的認識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教育在對「家」的想像中發揮什麼作用吧。
教育改變觀念:家庭分工的新思維
在性別差異的背後,我們還可以看到更為深遠的因素在發揮作用,那就是教育程度的差異。教育不僅塑造了個體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也深刻影響着他們對家庭分工的認知和態度。
數據顯示,教育程度越高的受訪者,反對「男主外,女主內」的比例越高,其中有近67%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不贊同這一觀念。相反,在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受訪者中,有高達80.5%的人贊同男性應該在外賺錢養家,妻子在家照料家務。
這一發現可能暗示了教育程度對於人們家庭分工觀念的深遠影響。隨着教育程度的提升,人們對於性別角色的認知也在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並歡迎多元和平等的家庭分工模式。這也是教育對於社會公平、性別平等的積極作用的體現。

GPS2023展示了家庭分工模式的多元化和複雜化趨勢,同時也突顯了社會結構、經濟形態、教育水平等多個因素對家庭分工觀念的深遠影響。這也許是我們理解並塑造未來家庭模式的關鍵:更加靈活、更加平等、更加多元,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在家庭和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扮演最適合自己的角色。

不同的性別差異、教育程度、出生世代都代表着個人的成長環境與所受到的社會影響,而這些背景也在無形中塑造了他們對家庭性別分工的認知。類似地,不同的家庭婚姻選擇——單身、已婚未育、已婚已育——也反映出人們對家庭的不同想像與實踐。
在25-35歲的年齡段,許多人正面臨人生的關鍵抉擇:結婚、育兒、或是享受單身生活。廣州,作為一個包容多元的城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不同的婚姻生育選擇得以共存。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環境下,年輕人在不同婚姻狀態下對家庭性別角色分工的會有什麼樣的期待與實踐呢?
同一年齡下,有人選擇獨身,一個人逍遙自在;有人選擇走進婚姻,與愛人相濡以沫;有人生育了寶寶,一家人和和滿滿。不同的人生選擇體現出了對於家庭生活的不同認識。圖2.1展示了廣州不同婚姻狀態的年輕人不認同「男主外,女主內」這一傳統家庭模式的比例。無論是單身、已婚未育,還是已婚已育群體,他們對這一傳統觀念的反對程度都大致相同,均在50%至60%之間,這表明儘管生活狀態不同,年輕人對於傳統家庭角色的認同度較低。

圖2.2進一步揭示了不同性別群體之間的差異。在三種婚姻狀態中,可以明顯地觀察到,女性相對於男性而言,對於家庭模式的想像更為多元,不僅僅局限在「男主外,女主內」這樣的簡單概括上。我們可以看到,年輕未婚女性群體對這一說法的反對比例最高,接近90%。相反,不論是已婚或是未婚,年輕男性對這一說法的反對程度都遠低於同等狀態的年輕女性,在圖中表現為三個群體中的男性對「男主外,女主內」這種家庭模式的反對比例均低於50%。
不過,這樣的性別差異在人生歷程中具有逐漸減小的趨勢。圖2.2顯示,未婚女性與未婚男性對傳統家庭模式的反對比例差值最大,達到了47%(87%-40%),隨後是已婚未育的群體,為35%(82%-47%),最小的為已婚已育群體,為22%(64%-42%)。這種逐漸縮減的兩性差異存在兩種可能解釋:一方面,與異性對於家庭的想像越接近,越有可能推進人生重大事件的發生——結婚與生育;或者,隨着和伴侶經歷的人生大事越多,越願意支持對方對於家庭分工的期待。

對於未婚群體,走入婚姻的意願也折射出了對於家庭性別分工的不同認知。圖2.3顯示,對於那些沒有結婚打算的未婚年輕人而言,其對於「男主外,女主內」的反對比例超過了80%,而那些具有結婚打算的群體則剛超過50%。這似乎表明,未婚與已婚對於家庭性別分工的不同認知,並不一定等到婚姻開始才顯現,而是在準備進入婚姻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不僅如此,對於已經生育的群體而言,子女的數量不同也反映了不同的家庭性別分工態度。圖2.4顯示,目前生育了1個子女的夫妻相比於生育了2個小孩的夫妻對於「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更加不認同,反對比例達到57%,高出後者11個百分點。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不僅是否生育影響了不同群體的家庭性別分工的期待,生育的數量也影響着這一問題。同時,生育更多的夫妻可能表現出更為傳統的家庭分工期待。這一現象或許反映了「多子多福」觀念與傳統家庭分工模式之間的聯繫。那些傾向於傳統家庭分工的家庭,往往也抱持着更多的傳統生育觀念。


婚姻狀態和生育狀態的差異背後,可能與文化背景有關,而方言作為衡量當地文化的重要指標之一,也許可以解釋家庭觀念的差異。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它承載着地域特有的歷史和社會觀念。在家庭這個小小的社會單元中,方言的使用也許能反映出更為深層的文化認同和家庭觀念的傳承。
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七次人口普查,廣東省是吸引外地人口最多的省份。這些外來人口不僅推動了廣東的經濟發展,更帶來了各種語言和地域文化的交融,為廣東的多元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在GPS2023中,最常用的方言包括客家話、湘語、潮汕話、四川話和贛語。
廣州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大都市,不同方言群體匯聚於此,他們的家庭觀念也各有千秋。通過GPS2023,我們可以深入了解這些方言群體對「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的態度分佈。圖3.1展示了廣州市五大方言群體對「男主外,女主內」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客家話群體中有41%的人表示不認同,處於中等水平,而湘語和四川話群體的不認同比例則同為36%,贛語群體以33%居於最低。這些數據不僅展現了廣州不同方言群體的多樣性,也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觀念的變遷與融合。
令人驚訝的是,潮汕群體中有55%的人不認同「男主外,女主內」,比例最高,似乎是「最不傳統的人群」。這與大眾傳統語境中「最傳統的潮汕人」似乎有出入。

是什麼影響了在廣州的潮汕群體的家庭性別分工觀念?下面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方言群體中的世代差異。
方言群體的世代差異: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首先,讓我們看看廣州五大方言群體中不同世代對家庭觀念的多元看法。圖3.2展現了一個總體趨勢:無論哪個方言群體,都呈現「越年輕,越平等」的態度。具體來說,60年代及以前的世代更傾向於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這可能受到他們所處時代的女性在勞動力市場受限和傳統家庭觀念影響。而90後的群體最不認同這種傳統觀念,可能受到男女平等觀念和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收入增長等因素影響。
在被視為「最傳統」的潮汕群體中,世代差異最為明顯——潮汕20世紀60年代及之前的群體是最傳統的,只有16%的人不認同「男主外,女主內」,但在90後的潮汕群體中,卻有62%的人不認同這種觀念,成為所有方言群體中最現代的一群。
這表明,潮汕群體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潮汕人不再堅守傳統,反而成為「反叛」傳統的一股力量。這可能是因為,作為廣州的外來人口,這些年輕的潮汕人離開家鄉,帶着冒險和闖蕩的精神來到廣州生活和工作,他們的高學歷、高收入等因素,使他們更傾向於在家庭中實現男性與女性的平等分工。

寫在最後
在GPS2023的探索中,我們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維度,細緻入微地觀察了廣州居民對「家」的想像。通過對世代、性別、教育、婚姻狀態、方言文化等多重維度的深入分析,我們發現了傳統觀念在逐漸鬆動,多元化、平等化的家庭模式在悄然崛起。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的思想更加開放,擁抱着更加靈活的家庭角色分工,這種變化不僅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也昭示着現代家庭觀念的轉型和多樣化的未來。每個人對「家」的想像,無所謂對錯,都是對個人理想生活的認識與實踐。在這條充滿變化和機遇的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推動者,用開放的心態和批判的思維,塑造更加美好的家庭圖景和社會未來。
*本文所展示的結果系經過初步數據清理處理所得,仍需進一步驗證與分析。
來源:社會樞紐
文字:古佩瑋、陳林文、胡宇軒、姜芷荃
審校:張卓妮副教授、鍾紫鵑
支持:GPS執行團隊+ SO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