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AI+」空白,港科大(廣州)熊輝教授掌舵《Nature》新子刊
「據《Nature》編輯部反饋,這有希望成為發展最快的子刊。」談及擔任創刊主編的《np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人工智能學域講座教授熊輝難掩激動。創刊僅數月,憑藉不到10%的嚴苛錄用率和「星光熠熠」的作者陣容,它已迅速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令人矚目的新學術平台。

談起創刊緣起,熊輝教授說,儘管人工智能是炙手可熱的領域,但學術界始終缺少一本真正聚焦「AI+」的期刊。與多數聚焦於算法本身的傳統期刊不同,《np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視野更為開闊,關注人工智能對各學科、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重大影響。徵稿範圍也更為寬泛,從人工智能的變革性研究,到跨學科應用,再到理論和實踐的鏈接等。
去年七月,熊輝教授向《Nature》提出創辦新刊的建議獲得了正式批准。「編輯部剛開始擔心新刊優秀稿源不夠月刊發表。」他笑了一下,「現在證明,我們不僅做到了月刊發表,文章接受率低,質量還很高。」
中國學者出任《Nature》子刊的創刊主編,無疑是一項高度的國際學術認可,這正是源自於熊輝教授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領域深耕與卓越的學術貢獻。熊輝教授已獲選為AAAI Fellow、AAAS Fellow、IEEE Fellow、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並獲評ACM傑出科學家,同時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及基金委海外傑青等多項重要榮譽。
定位「AI+」,權威作者匯聚
憑藉《Nature》的品牌號召力與刊物獨特的「AI+」定位,《np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創刊不久便吸引了一批高質量投稿。首期作者陣容堪稱「星光熠熠」,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cAfee工程學教授Markus J. Buehler,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以及京東探索研究院院長、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陶大程等國內外權威學者。「作者或來自頂尖高校,或為業界極具影響力的學者。創刊初期並沒做太多宣傳,卻能獲得他們的認可,非常難得。」熊輝教授感慨道。

權威青睞的背後,離不開熊輝教授和編輯團隊對發表效率與專業服務的堅持。為保證發表效率,在進入正式評審環節前,投稿論文先由主編和專業編輯各篩一輪,快速淘汰大半投稿,僅少數進入外審。「我們從投稿到發表控制在幾個月內,遠快於傳統人工智能期刊一年以上的周期。」熊輝教授坦言,擔任主編後「出差路上都在處理投稿」。
以刊為橋,連接校園創新與全球舞台
在熊輝教授看來,這本期刊與港科大(廣州)的「融合學科」理念高度契合。「我們學校本身就在打破學科壁壘,而期刊關注的就是AI與各領域的交叉。」他期望通過這一期刊平台,進一步提升學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能見度。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該期刊的投稿來源國中,中國穩居第二,僅次於美國。熊輝教授透露,期刊目前並未在國內進行大規模宣傳,即便如此,中國學者的投稿積極性和論文質量已極具競爭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特別是青年學者中深厚的人才儲備。
面對越來越多投身人工智能領域的青年學子和教師,熊輝教授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從興趣出發,選你真正熱愛的方向;第二,結合自身積累,最大化個人優勢;第三,在科研中培養持之以恆的韌性;第四,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他特彆強調「韌性和學習力」的重要性。「AI發展太快,今天的熱點明天可能就過時。只有保持持續學習的能力,才能始終站在前沿。」
對於熊輝教授而言,主編的職責與學者的使命已密不可分。在《np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個由他親手搭建的舞台上,他既是在遴選全球最前沿的AI智慧,也是在為港科大(廣州)乃至中國的人工智能力量,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門——下一期的論文清單正在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