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白」到金牌得主:港科大(廣州)算法競賽協會的成長密碼
「成績遠超預期,我非常滿意。」自2024年以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算法競賽協會帶領大一、大二學生組成的團隊,累計取得4金5銀11銅的好成績。這樣的成績,足以比肩許多老牌理工強校的競賽團隊。談及學生表現,算協指導老師助理教授孫瑩難掩激動。
面對全國超500萬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港科大(廣州)通過「以賽促學」加速算法人才培養,自2023年起已成功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算法類競賽共27場。在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以下簡稱「ICPC」)和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China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以下簡稱「CCPC」)等世界級、國家級競賽中屢創佳績。
從招新到奪金:算協的奪金之路
據孫瑩介紹,由於缺少競賽經驗,低年級學生通常較難在競賽中取得佳績。「港科大(廣州)本科生規模相對較小,而且當前參賽主力為大一、大二學生,基礎是比較薄弱的」。學生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從「小白」到「金牌得主」的蛻變的呢?這離不開算協的悉心培養。
2023年,伴隨首屆本科生入學,人工智能學域講座教授熊輝聯合助理教授孫瑩以及博士生張愷晨、李進,共同創立算協。熊輝表示,算法是驅動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引擎,頂尖高校愈發重視信息類競賽。「我們發現,有算法競賽背景的學生在科研中上手非常快,許多人工智能領域的泰斗也曾是算法競賽的佼佼者。因此,要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培養一批算法『新軍』。我們成立算法競賽協會,就是希望為學生營造一種濃厚的算法與科研文化氛圍。這種氛圍不僅能激發興趣,更能為未來的科研和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算協的初始成員,熊輝、孫瑩、張愷晨和李進均擁有豐富的賽事經驗,以及打進世界100強的紀錄。他們分工協作,為學生參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社團內部,熊輝教授與孫瑩教授擔任指導老師,負責重大決策與內外部對接;張愷晨、李進則作為學生教練,承擔日常訓練與賽事組織重任。據孫瑩介紹,由於港科大(廣州)目前只有兩屆本科生,沒有本科高年級學生帶新生,所以學生教練承擔了更為繁重的培訓工作。
算協像一塊「磁鐵」,通過迎新活動、賽事宣講等方式,將校園裡的算法愛好者聚集起來。借鑒信息類競賽強校的經驗,算協形成了一套高強度、系統化的訓練方式:
針對新成員基礎普遍薄弱的情況,協會每周組織授課,為同學們提供個性化指導,並鼓勵成員從難度較低的賽事起步,在實踐中展示自我、積累經驗。
進入選拔備賽階段,協會便組織個人賽,綜合成績表現與同學的個人意願組建團隊,再根據團隊綜合實力遴選參賽隊伍。
在熊輝看來,團隊構成對競賽成績至關重要。他指出,算法競賽強調戰略協同,一支團隊通常包含三名成員,而最理想的情況應該是三名成員分別在讀題、算法和編程上各有所長。因此,每次組隊他都會深度參與,力求實現成員在性格與能力上的互補匹配。「我們的目標也在不斷超越預期——第一年是拿牌,第二年是拿金牌,下一步是代表中國站上世界舞台」,熊輝補充道。

社團的蓬勃發展,得益於大學的鼎力支持。無論是提供參賽經費,還是在時間衝突時主動協調,學校始終為學生創造無憂的備賽環境。目前,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算法競賽協會在冊學生已逾百人,已成為學校目前最具規模的學生社團之一。

迄今27場競賽的歷練與所獲獎項,不僅說明了學生們在算法競技方面的強勁潛力,也印證了他們在社團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張愷晨認為,競賽能深化對算法的理解,強大的編程能力為未來投身人工智能與計算機領域奠定堅實基礎。孫瑩教授與李進均認為,競賽是大學課程體系的有力補充:課程側重基礎廣度,而競賽則引導學生接觸高階算法,運用其解決複雜問題。
算協夢之隊:以熱愛鑄就的金獎傳奇
在算協的眾多團隊中,由王向前、儲文皓、羅浩三位同學組成的隊伍尤為矚目。他們幾乎每次參賽都能摘取獎牌,同時也是算協里斬獲金獎最多的「夢之隊」。

這支隊伍的組建源於算協學生教練張愷晨的推動。2023年首屆本科生完成錄取後,張愷晨分別聯繫到王向前、儲文皓、羅浩,溝通組隊事宜。經過幾場線上比賽的磨合,三位同學深感默契十足——每個人都有紮實的算法知識功底和對算法競賽的熾熱情懷,而且能以全力以赴的態度對待每一場比賽。於是,他們便決定正式組隊。
加入算協後,三位同學得到了社團全方位的支持:不僅提供了海量訓練題庫,更精準指出了他們在備賽策略上的漏洞,幫助他們快速適應快節奏的比賽環境。由於彼此課程時間差異較大,三位同學選擇犧牲周末進行集中訓練。通常,他們會預約一間討論室,進行長達五小時的模擬實戰,力求與正式比賽時長一致。賽前,這樣的高強度訓練往往要進行十場左右。為了高效沉澱知識,他們還共同搭建了GitHub知識倉庫,詳細記錄核心知識點與解題歷程,便於隨時復盤、溫故知新。
2024年CCPC鄭州站是讓三位同學印象深刻的一場比賽。比賽進入最後一小時,一道融合分類討論、需運用兩種算法的難題橫亘在他們面前。此類題型在平日的訓練中鮮少遇見,缺乏經驗的他們只能不斷嘗試各種解法,但提交的答案卻始終沒有通過。遲遲找不出問題所在,緊張感在三人間無聲蔓延。就在終場哨響前約十分鐘,王向前靈光閃現,提出嘗試放寬其中一類情形的判斷條件。這一關鍵調整立竿見影,難題迎刃而解。憑藉這記精彩「絕殺」,他們成功逆轉局勢,最終將金獎收入囊中。在今年五月初的第十屆CCPC總決賽中,三位同學再接再厲,面對如雲強手,奪下本科組銀獎。然而,榮譽並未令他們止步。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自身仍有廣闊的提升空間,並將目光堅定地投向未來,期待能在ICPC總決賽中攀登新的高峰。


對於即將入讀港科大(廣州)、對算法競賽懷有熱情的本科新生,王向前、儲文皓、羅浩給出了誠摯建議:熱愛是支撐艱苦訓練和激烈比賽的原動力,而且參加競賽不應僅以獲獎為唯一目標,更要尊重每一道題目,享受思維碰撞、解決問題的過程。
從零起步,到金章閃耀,港科大(廣州)正以自由的環境和堅實的支持,讓每一份熱愛都能找到舞台。「幫助每位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to be a better version of yourself)。」熊輝道出了算協的創立初心。他希望將算協打造成港科大(廣州)的一張亮麗名片——無論學生起點如何,只要有志於自我提升、渴望參與算法競賽,港科大(廣州)都將敞開大門,為每一位追夢者鋪就通往卓越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