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共生」巔峰對決圓滿落幕!大灣區首個「仿生機器人全棧技術競技大賽」收官

隨着「獲獎支票」被交到獲勝團隊手中,一項旨在打通「實驗室-產業」的創新競賽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交出首份成績單。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屆仿生機器人創新大賽總決賽在校園內圓滿落幕。這場以「智創未來·人機共生」為主題的賽事,是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集群首個「仿生機器人全棧技術競技平台」,其突破傳統競賽模式,推動創新成果直面產業需求,一批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學生創新項目在比賽中嶄露頭角。
經過激烈的角逐,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院長溫維佳教授指導,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畢業生嚴朝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博士生周航、黃林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碩士研究生懷國威組成的跨校園、跨學科隊伍「模感智聯MoSense」脫穎而出,憑藉「基於大面積柔性電子皮膚的機器人應用」項目榮獲大賽一等獎。該項目在實現全身機器人觸覺感知能力上的突破創新,贏得了評審團的高度認可,成功摘得5萬元冠軍獎金。
此外,「通材先鋒」和「風巡者仿鳥飛行」隊伍獲得二等獎,「Watchman」、「Go-Wireless」和「機器人之夢」隊伍獲得三等獎。
一等獎

- 獲獎隊伍:模感智聯 MoSense
- 指導老師:溫維佳
- 隊員:周航(隊長)、嚴朝旭、黃林儀、懷國威
- 獲獎作品:基於大面積柔性電子皮膚的機器人應用
二等獎

- 獲獎隊伍:通材先鋒
- 指導老師:溫維佳
- 隊員:王鼎汶(隊長)、楊斯宇、邱子豪、竇紅亮、崔曉蕊、陳強
- 獲獎作品:基於巨電流變液的機器人智能柔性關節
- 獲獎隊伍:風巡者仿鳥飛行
- 指導老師:邱惠和、史維
- 隊員:紀田(隊長)、鄧琦賢、朱婷鈺、林璐珊、楊安晨逸
- 獲獎作品:風靈鳥:自感風場的智能仿鳥飛行器
三等獎

- 獲獎隊伍:Watchman
- 指導老師:伍楷舜
- 隊員:陳凱鑫(隊長)、黃勇志、趙家怡
- 獲獎作品:LiSee:一款為視障者提供全天候物體識別輔助的可穿戴機器人
- 獲獎隊伍:Go-Wireless
- 指導老師:韓偉
- 隊員:張一林(隊長)、范俊宇、劉峻瑞、羅志深、李彩虹
- 獲獎作品:輕量化仿生機器人無線充電模塊
- 獲獎隊伍:機器人之夢
- 指導老師:李昊昂,闞林戈
- 隊員:阮建豪(隊長)、趙一帆、陳泳如、吳詠珊、徐文瀚
- 獲獎作品:智能夜巡機器人
創意專項獎




- 獲獎隊伍:工業缺陷檢測隊
- 指導老師:杜娟
- 隊員:陳東恆(隊長)、程逸風、曹軒銘
- 獲獎作品:適用於機器人的通用缺陷檢測算法
- 獲獎隊伍:體表爬行軟體機器人
- 指導老師:佟馨、蔡毅
- 隊員:李亦萱(隊長)、余劼
- 獲獎作品:基於體表爬行的軟體機器人:用於按需交互的移動交互平台
- 獲獎隊伍:Symbiotic Avatar化身
- 指導老師:梁俊衛
- 隊員:楊勛(隊長)、王梓帆、馬特立、周佳明
- 獲獎作品:化身:融合多模態大模型與沉浸式VR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系統
- 獲獎隊伍:汪汪隊
- 指導老師:馬駿
- 隊員:宋志城(隊長)、徐敬嵐、駱德輝、畢志海、曹嘉航
- 獲獎作品:新型輪足式機器人
- 獲獎隊伍:馭靈智控
- 指導老師:鍾秉灼
- 隊員:閆騰(隊長)、趙子予、常樂、喻悅
- 獲獎作品:Miro多模態情感交互型仿生機器人
- 獲獎隊伍:曲探智手
- 指導老師:伍楷舜
- 隊員:黃暢(隊長)、盛楊剛、陳凱鑫
- 獲獎作品:曲探智手:複雜曲面自適應超聲相控陣缺陷檢測機械手模組
- 獲獎隊伍:拓諾稀科技
- 指導老師:TAN CHEE KEONG
- 隊員:宋漢召(隊長)、屈安登、關宜章、張溢博、周樂茵
- 獲獎作品:可應用於高效機器人的低耗電源芯片
- 獲獎隊伍:Redbird-Parameter Lab
- 指導老師:許人鏡
- 隊員:劉蘊哲(隊長)、劉鋮、盛新宇
- 獲獎作品:機器人關節優化引擎
本次大賽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下簡稱「港科大(廣州)」)功能樞紐與廣東天太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自5月29日啟動以來,吸引了港科大體系近百名本碩博學生及畢業生的積极參与。總決賽主持人由港科大(廣州)在讀博士生張彤彤擔任。

全棧技術實戰 15強團隊展現硬核創新力
「我們鼓勵學生打破傳統機器人賽事以高觀賞性為主的框架,將重點放在解決仿生機器人工程化落地的核心難題上。」港科大(廣州)功能樞紐院長、講座教授溫維佳在開幕致辭中強調賽事定位。

大賽聯合主辦方、廣東天太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市場總監張興華先生進一步闡釋了大賽的產業視角:「我們尤為看重項目是否具備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潛力。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競技,更是一座連接學子的創新構想和真實的產業環境的橋樑。」

大賽聚焦新材料、智能傳感與場景應用三大前沿技術方向,搭建了一個貼近真實「產品化」過程的平台,要求參賽團隊展示從概念設計、硬件開發、算法優化到場景落地與營銷策略的全鏈條能力。
決賽的答辯環節將競賽推向高潮。十五支隊伍在有限時間內闡述項目創新點與技術路徑,並接受各界專家的質詢。評審標準綜合考量項目的創新性、實用性、技術難度與完成度。
「模感智聯MoSense」項目成員、港科大微電子專業博士畢業生嚴朝旭在答辯中清晰解析了他們的技術突破:「當前市場上的小面積皮膚僅能捕捉局部觸覺信息……而本項目的電子皮膚可鋪展至整個機器人上半身軀體、機械臂等,實現多點連續採集壓力、溫度、振動等信息,為機器人提供更精細且精準的觸覺反饋。比如在護理輔助場景中,使扶持動作平穩有效,從而提升老人和幼兒的安全感與舒適性。」

參賽項目涵蓋機器人領域的多個前沿方向,除了賦予機器人以類人「觸覺」的柔性電子皮膚,還有響應迅捷的智能關節、空水兩棲的跨介質驅動、仿生撲翼飛行器以及可以在人體表面爬行的軟體機器人等。部分方案已經顯示出廣泛的產業應用潛力,其應用覆蓋環境監測、智能護理、精密檢測、情感陪伴等多個高價值場景,體現了學子們將前沿技術知識與現實需求緊密結合的能力。
隨後的作品展示與互動環節,則如同一個小型的「技術展會」。各團隊在展位前向評委、嘉賓與觀眾深入演示作品功能、講解設計細節,並收集反饋。這一過程不僅考驗其技術溝通和商業表達能力,更是對其方案能否真正落地、經得起市場檢驗的一次預演。



不設限的競賽 融合學科理念的實踐場
「本次大賽不要求參賽者必須完成整機設計或製造,創新可以源於一種新材料讓關節更靈活,也可以來自一段算法讓感知更智能。」溫維佳教授指出。
這一理念與港科大(廣州)的融合學科架構一脈相承。在這裡,學生被鼓勵打破專業壁壘,進行跨界探索。參賽團隊來自機器人、人工智能、先進材料、微電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等多個專業背景,在項目中需分別承擔前端概念設計、硬件開發、算法優化、場景落地等不同環節的研發任務,共同構建「從想法到實現」的完整能力。




「模感智聯MoSense」項目成員、港科大微電子專業博士畢業生嚴朝旭分享道:「我們團隊四人來自不同學科背景,每次討論都是一次跨學科學習。如來自機器人專業的同學負責數據算法和運動控制優化,微電子背景的同學負責傳感器電路設計和系統集成等。」據悉,該項目已成立創業公司,嚴朝旭在其中擔任CEO。
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範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種協作模式真實模擬了現代科技工程中多角色協同的開發場景,讓參賽者在創新過程中錘鍊了跨學科協作能力。
產學研深度融合 聯合實驗室提供強支撐
本次大賽的舉辦得益於港科大體系獨特的創新基因和土壤。作為賽事的重要支撐,港科大(廣州)-天太機器人聯合實驗室自今年5月與大賽同步啟動以來,便致力於構建校企人才雙向培養體系。

「聯合實驗室將聚焦仿生機器人領域,圍繞新材料在關鍵部件的應用、多模態傳感技術的融合等核心方向發力,並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轉化為推動行業進步的生產力。」廣東天太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何志雄此前表示。
大賽正如同一個真實的「創新沙盤」,參賽團隊可以依託學校的尖端科研平台與天太機器人的產業數據庫,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置於真實的工程場景中進行驗證和迭代。一名港科大(廣州)的本科參賽同學表示:「這讓我們能夠快速驗證想法的可行性,針對仿生機器人領域的難題提出具備產業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參賽團隊在備賽過程中,積極藉助賽事平台匯聚的產業資源,有效提升了研發效率與項目可行性。作為大賽重要合作企業,廣東天太機器人有限公司憑藉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領域十餘年的深厚積累,以及參與主導國家機器人關節模組技術標準的行業影響力,為參賽團隊提供了關節模組等關鍵硬件支持與整機底層技術方案。這一深度融合的校企協作模式,為創新構想從實驗室階段走向工程驗證打通了關鍵路徑,有力助推了科技成果的實戰轉化。
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曾在大賽啟動會上強調,學校為本科、碩博士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在融合學科架構下鼓勵其發揮想像力。通過校企合作,本次大賽見證學子們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理論知識,轉換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賽促創 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快車道
大賽不僅是競技,更是創新成果展示與交流的高價值平台。雖然產業化路徑漫長,但冠軍團隊及其它優秀項目在答辯和互動環節所展現出的創新潛力,已成功吸引了現場產業嘉賓、投資方及同行同學們的密切關注。許多團隊成功與業界專家建立了初步聯繫,為未來的合作可能性打開了窗口。

嚴朝旭表示:「評委高度關注項目的商業化路徑,例如建議我們在機器人這一高投入的領域,採取「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務實策略,縮短研發周期,逐步逼近理想狀態。這種來自產業的視角對我們至關重要。」
溫維佳教授在總結賽事時表示:「本次大賽是『學-研-產』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實踐。我們不僅看到學生團隊在跨學科協作與系統思維上的出色表現,也通過賽事平台有效連接了學術前沿與產業需求。」
賽事同期舉辦的圓桌論壇匯聚了來自學界、產業界與投資界的專家。論壇由華欣資本創始合伙人范晉濤主持,以「錨定仿生機器人的未來」為主題,邀請格力機電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德權、天太機器人產品研發中心總監呂剛、港科大(廣州)機器人與自主系統學域助理教授聶強以及晟榮資本合伙人許瑤佳等嘉賓,就技術融合路徑與產業前景展開深度對話。

此外,本次總決賽得以順利舉辦,離不開評委團隊的鼎力支持。謹向以下8位評委致以誠摯感謝:
- 楚夏昆 助理教授(港科大(廣州) 先進材料學域)
- 賀登博 助理教授(港科大(廣州) 系統樞紐智能交通學域、機器人與自主系統學域)
- 聶強 助理教授(港科大(廣州) 系統樞紐智能交通學域、機器人與自主系統學域)
- 張興華 先生(天太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市場總監)
- 呂剛 先生(天太機器人產品研發中心總監)
- 鄧卓輝 先生(格力電器 高級戰略顧問)
- 范晉濤 先生(華欣資本創始合伙人)
- 許瑤佳 女士(晟榮資本合伙人)
本次大賽的成功舉辦,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科創人才提供了展示與交流的高水平平台,也進一步強化了校企在機器人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方面的協同效能。
隨着「學-研-產」在港科大(廣州)的深度交匯,更具突破性的前沿研究正蓄勢待發。一條連接創新思想與產業視野的快車道,已從南沙校園出發,引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