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國青年齊聚港科大(廣州)PLACE夏令營 共築跨文化交流之橋
8月11日上午,這恐怕是港科大(廣州)600人演講廳(HALL A)自建成以來,最多元、國際化的一場活動,兩邊的過道上,都貼着「U can sit here」的地貼,幾乎每個台階都坐了三、四位同學。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哈薩克斯坦、印度、阿曼、墨西哥、巴西……31個國家的近150名青年,和來自中國十多個省、直轄市和港澳台地區的400餘名港科大(廣州)2025級本科新生們齊聚一堂。

他們共同參加的,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語言與文化交流夏令營(Playshop for Language and Cultural Exchange)。PLACE是大學自去年創立的特色國際項目,從去年的近300人,到今年的超600人,單從爆滿的演講廳A,就能感受到這個剛辦了兩屆的「PLACE」,已經產生了多麼強大的國際影響力。
和同學一起聚在演講廳A的,是來自各界的嘉賓:廣州市政府外辦、市政府港澳辦主任楊勇先生,廣州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陳學明先生,葡萄牙駐廣州總領事托馬斯·阿澤維多(Tomás AZEVEDO)先生,印度駐廣州總領事何繼往(Shambhu L. HAKKI)先生,德國駐廣州副總領事盧永嵐(Jana LUDWIG)女士,巴西駐廣州副總領事馬怡(Maybi Rodrigues MOTA)女士,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領事Brian D. BRENDEL先生以及日本駐廣州總領事館副領事石橋佑悟先生等等。
和校外貴賓一同出席開幕式的,還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副校長(教學)吳景深教授、副校長(行政)龐鼎全教授、黨委副書記梁碧茹女士、協理副校長(研究)伍楷舜教授、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熊輝教授、協理副校長(本科招錄)甄勇博士、書院一署理院長江斌教授、社會樞紐副院長吳遜教授等領導。

倪明選校長首先致開場辭,他向台下600多名營員介紹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特色理念、專業設置,並對國內外學子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強調,PLACE夏令營不僅是知識交流的平台,更是全球青年對話的橋樑。港科大(廣州)始終以開放姿態擁抱多元文化,希望同學們能在這裡突破地域與學科的界限,在協作中碰撞思想,在探索中拓寬視野,真正成為推動國際理解與合作的「時代後浪」。

隨後,楊勇主任向海外學子推介廣州,提到廣州是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並特別指出廣州擁有千年開放基因,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40多年前,也是在這裡首先蹚出來一條經濟特區建設之路。本次31國學員中三分之一恰來自廣州109個國際友城,亦印證其國際紐帶作用。他鼓勵學員體驗「花城」景觀與美食,收穫真摯友誼。

陳學明副局長寄語參加本次活動的營員,希望他們帶着好奇而來,讓每一次對話都成為理解的橋樑;帶着熱情參與,讓每一次協作都迸發創意的火花;帶着友誼離開,讓這段灣區記憶成為聯結世界的紐帶。

托馬斯·阿澤維多先生特別感謝倪明選校長,他提到,港科大(廣州)在積極推動教育全球化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令人印象深刻,希望PLACE夏令營的成功舉辦能為中葡深化青年交流與高校合作奠定良好基礎。
盧永嵐女士在致辭中感謝港科大(廣州)連續兩年為國際學生來華交流提供寶貴的機會。她欣喜地看到,自去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德國學生加入到PLACE夏令營中,認識中國,體驗嶺南文化,並與港科廣優秀學子交流。
Brian D. BRENDEL先生則表示,很高興得知今年有來自31國的青年學子參與PLACE夏令營,其中23名來自美國。他對港科大(廣州)舉辦本次活動表示感謝,並強調這對於促進全球青年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不光是嘉賓們對PLACE夏令營的未來發展有着殷殷期盼,同學們也都對未來兩周的「融合之旅」躍躍欲試。
中國學生黃品睿以東道主身份歡迎各國夥伴,期待在港科大(廣州)的平台上共探知識、共譜友誼。能夠在接下來的時光里,和同學們用交流打破隔閡,用探索收穫成長。
英國學生Frankie Watson-Brown強調面對面交流對消除偏見、促進理解的重要性,願以親身經歷為鑒,在夏令營中深化全球青年聯結。
美國學生Meelod Waheed則以「做一塊海綿」為喻,呼籲大家以開放心態吸收多元視角,讓這段經歷成為改變思維、拓寬視野的契機。



雲霧升騰 點亮發光
隨後的啟動儀式上,領導嘉賓齊聚台前,將語言文化交流的源泉澆灌到啟動台上,宣布本次PLACE 2025正式開營。

隨後,來自大學舞蹈團、中樂社、街舞社的成員們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表演。
開幕儀式在熱烈的新生互動以及全球首個大空間擴展現實(XR)人工智能(AI)藝術展「SURREALITY·幻實之境」藝術展參觀機會抽獎中落下帷幕。




在接下來的兩周里,這600餘位青年人,將在生活、學習、活動中充分交流融合,展開沉浸式學習,暢遊粵港澳大灣區,了解嶺南歷史文化,結交全球同齡人。他們會從語言、文化、體育、科技等多個方面進行探索,在融合學科與項目制合作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擁抱全球視野,增強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