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攜新展亮相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CMA)學域的五件學生創作已亮相全球頂尖媒體藝術盛會——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校園展(2025年9月3–7日)。參展作品中,有四件來自港科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一件來自香港科技大學。這五件入選之作從兩校二十餘件投稿中甄選而出,歷經由許丕文教授主持,由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教師、往屆參展校友藝術家及外部專家組成的雙輪嚴謹評審,最終呈現於林茨舞台。

自1979年創立以來,林茨電子藝術節每年9月都匯聚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科學家與思想者,在林茨共同探討並挑戰未來:媒介藝術成為實驗場,技術與人文的張力在此被推至極限。
今年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的策展主題是「Phantom Protocols: When Machines Hallucinate in Panic」,展覽將把奧地利林茨POSTCITY的空間化為一座暮光中的哲學劇場。此處,人工智能彷彿在臨界狀態下呢喃自語,沉浸式媒介如同呼吸的生物群落般擴張與回收,生態思維化為牆壁深處跳動的律動。五件作品,猶如哲人之鍊金術,將碳基與代碼之間的膜層擊碎,在裂縫中投射出尚未抵達的未來社會——既是預言,也是回聲,既是夢境,也是警示。
《迷航在未知之地》(Drift of the Uncharted)
黃鉞、馬文宗、王柄元
指導教師:Clea von Chamier-Waite


《迷航在未知之地》是一件沉浸式裝置:一台四足機器人——彷彿來自未來世界的搜救使者——身上搭載投影儀,穿梭於現實與虛擬空間,將海平面上升後的景象投射到展廳,猶如人類的遙遠代理人,在探索被淹沒的城市遺迹。作品將「氣候變化」這一龐大的超客體,化作可感的具身經驗,並賦予機器人新的身份:從冷峻的工具轉變為故事講述者和見證者。
《算法礦工》(Algorithmic Miner)
孫嘉、魏徵
指導教師:許彬
《算法礦工》讓參與者沉浸於一個虛擬世界,他們的每一次行動——圖像標註、情緒分類等——都推動着金色水母升向數字烏托邦。作品融合生成式AI、象徵隱喻與空間音效,審辯性地探討創造力與人類能動性在人工智能系統中的商品化問題。它追問:每一台智能機器背後「隱形的勞動」究竟惠及誰?而我們又為此付出了怎樣的自主代價?


《毛細網絡》(Capillary Network)
馬菡璐、孟恆宇、Robert Jankowski、吳子薇、王錦都、胡天睿
指導教師:屈華民、王澤宇


看不見的毒素在物種之間流轉,穿越生命的多重生態。《毛細網絡》將這種跨物種的傳遞可視化為一幅活體地圖:生成式血脈在巨幅屏幕上生長蔓延,律動由真實的數據驅動,這些數據來自野生動物、昆蟲、伴侶動物以及人類。當觀眾走近,便融入血脈的流動——動作追蹤將身體接枝進網絡,揭示毒素如何跨越形態與物種的邊界,將一切生命織入脆弱卻共享的循環系統。在屈華民教授與王澤宇教授的指導下,這件作品將生態威脅轉化為一曲優雅的「數據輓歌」,通過「思辨性虛構」讓數據不僅作為失落的證據,更成為想像跨物種親緣關係的契機——一種超越血緣與親近感的共生紐帶,源於共棲、脆弱與共同生存的迫切。
《機器文明》(Machine Civilization)
王藝雄、王厚潤、施佳奇、曾鈺峰、鄭嘉文
指導教師:梁宸、Tania Fraga


《機器文明》將「語言的出現作為文明的起點」,並設想了一個場景:即非人類智能通過生成自己的文字來承載自己的文明。眾多機器人觀察者扮演「最初的記錄者」,不斷採集周圍世界圖像與數據,並將其傳入一個AI議會,在其中人工智能展開辯論、協商,它們從非人類的角度分析畫面,互相討論,生成第一組機器文字。最終演化為屬於它們的符號語言,像人類雕刻楔形文字一樣,將AI文字雕刻在金屬石碑上。生成過程通過動態視覺呈現,激發觀眾思考:當機器獲得語言主權時,人類又將如何與真正自主的數字文明共存?
《黑猩猩快跑》(Chimpanzee, Run!)
柳思緣
指導教師:左騰嘉


《黑猩猩快跑》設定在近未來世界,觀眾將化身瀕危黑猩猩,在險惡地貌中求生存。通過沉浸式的遊戲玩法與敘事選擇,作品揭示人類在物種消亡、環境破壞與倫理抉擇中的角色,迫使參與者直面問題:改變是否可能?還是人類的慾望註定超越了其他生命的生存權利?
自2023年起,港科大(廣州)計算與媒體藝術學域便在林茨電子藝術節上持續點亮一顆「藝術-科技星座」。這一項目既是探索激進藝術與科技未來的發射台,也是一所沒有邊界的實驗室。在CMA前任學域主任張康教授與現任署理學域主任許彬教授的戰略引領下,由許丕文教授統籌推進,今年再度匯聚多元評審陣容:核心教師團隊(包括 Theo Papatheodorou、Clea von Chamier-Waite、David Yip、Jake Zhang、余露文、左騰嘉等教授),2024年參展的資深校友(黃嘉楊與施佳奇),以及外部藝術家嘉賓(藝術家黃傑遠與周瑩林),共同確保每一件入選作品皆達到藝術節的高水準展示要求。
今年的參展陣容更加強大:Clea von Chamier-Waite教授、Ingeborg Reichle教授與許丕文教授一同帶領學生團隊親赴林茨,帶來前沿的策展理念與布展經驗,進一步提升國際能見度,拓展全球合作網絡,助力港科大(廣州)的新銳藝術家走向世界。
來源:信息樞紐、許丕文教授團隊
合作洽談,請聯繫:許丕文教授
郵箱:jamespmshe@hkust-gz.edu.cn
媒體諮詢和採訪聯絡,請聯繫:公共事務處
pad@hkust-gz.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