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通關秘籍」 | 魯洪良:在交叉學科的沃土中走出自己的路
10月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送出了創校以來的第二批417名畢業生
臨別之際
一場特別的對話在校園裡悄然展開
來自大一的本科新生黃品睿
懷着對科研的好奇與憧憬
與剛畢業的博士學長魯洪良
展開一場跨越年級的對話
畢業生「通關秘籍」
第一期
我們見證一位優秀學子
在交叉學科沃土中的成長軌跡
在港科大(廣州)的求學之路上
魯洪良如何破除迷茫、
掌握通往未來的「方向盤」
快快打開你的小本本
劃重點啦!
畢業生 | 魯洪良

魯洪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系統樞紐智能交通學域博士畢業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動駕駛技術、城市計算及具身智能,在讀期間以3.98/4.3的優異成績完成學業。在港科大(廣州)系統樞紐智能交通學域助理教授鄭心湖(主導師)和香港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講席教授楊海(副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魯洪良取得多項科研成果的突破,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Nature Reviews Electrical Engineering》、《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等國際權威期刊以及國際會議上發表高水平原創性研究成果達19 項。目前,他在香港科技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選擇與起點: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黃品睿:作為大一新生,我們當初在選擇大學時會感到迷茫,請問您當初為何選擇來到港科大(廣州)攻讀博士學位?
魯洪良:我本科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之後在北京理工大學攻讀機械工程(自動駕駛方向)碩士學位。選擇到港科大(廣州)讀博,其實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當時我很幸運地得到師兄推薦,了解到港科大(廣州)這所新型研究型高校。經過深入調研,我發現這裡不僅有與我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導師,而且整個師資團隊都展現出年輕活力的特質,特別是在我與未來導師交流後,我感受到這裡開放的學術氛圍和跨學科的研究環境,正是我理想中的科研沃土。

黃品睿:作為科研新人,我們對「科研」既好奇又陌生。您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科研興趣,並走進自動駕駛這個熱門領域的?
魯洪良:回想初上大學時,我對科研也有類似的迷茫。那時候我能接觸科研的機會相較你們現在少很多,那時候更多以興趣學習為主。本科時期,我積极參与了機器人社團和電動方程式車隊,這些實踐經歷讓我對智能系統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畢業設計選題時,我主動選擇了自動駕駛方向,這個決定讓我發現了自己的研究熱情,所以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其實科技發展的各個領域大都是相通的,重要的是在本科階段打好紮實的基礎,培養自己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具備這些素質後,無論領域如何變化,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學業與科研:在探索中尋求平衡
黃品睿:在大學裏,除了追求高分,您認為我們還應該重點關注哪些方面的發展?
魯洪良:在我看來,本科階段的學業成績固然非常重要,它是學習能力的體現,但我更建議學弟學妹們在學有餘力時,儘早接觸科研實踐。現在很多本科生大二、大三就開始進入實驗室,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具體來說,我建議可以先廣泛了解不同領域的研究方向,參與一些學術講座和實驗室的開放日,與學長學姐多交流。等找到真正感興趣的方向後,再深入投入。在時間管理方面,每個人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重要的是保持學習和生活的平衡。
黃品睿:您的研究涉及自動駕駛、城市計算和具身智能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魯洪良:在我看來,自動駕駛實際上是具身智能的一個重要分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通常,具身智能指的是具有物理實體的智能,可以能動地去改造客觀世界。而車輛本身也是一個物理實體,儘管它並不是通過物理接觸來改變世界,但是實際上它的自身行為無時無刻都在影響着周邊的交通環境。當這種微小影響聚集,就會影響整個交通系統甚至城市出行。從這個意義上講,自動駕駛在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改變這個世界。所以,我的研究更希望自動駕駛能夠超越「駕駛」本身,成為未來智慧城市中的角色,這就是我開展城市計算研究的初衷——讓自動駕駛車輛成為城市的塑造者,通過車與路的協同,提升整個城市交通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同時,我們在自動駕駛領域積累的技術和經驗,也可以遷移到其他具身智能系統,比如服務機器人等領域。
黃品睿:在博士期間,你在國際權威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高水平原創性研究成果達19項,我們要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成就?
魯洪良:其實論文是科研一個階段內的總結與展示,是在科研過程取得突破時產生的,但也是需要不斷進步和完善的。科研之路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我也經歷過無數次的實驗失敗和論文被拒,但這個過程培養了我從容面對挑戰的心態和解決問題的韌性。

跨界與突破:在交叉處尋找答案
黃品睿:在港科大(廣州)這樣一所融合學科大學中做科研,您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魯洪良:這幾年的跨學科研究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問題的答案往往不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很多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不在本學科的範圍之內,所以我會主動與計算機科學、城市規劃、電子信息等不同專業的師生進行深入交流。這種跨界碰撞不僅帶來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我從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一個單純的自動駕駛技術問題,可能會因為引入城市規劃的視角而得到更優化的解決方案。這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是我在港科大(廣州)收穫的最寶貴財富。

黃品睿:回顧您在港科大(廣州)的求學歷程,如果給學弟學妹們一條最重要的建議,會是什麼?
魯洪良:我想說的是:打開視野,然後走自己的路。在大學這個重要階段,不要被眼前的「熱門」或「冷門」所局限,也不要過度焦慮未來的發展方向,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勇於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在廣泛探索中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每個人的成長路徑都是獨特的,重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採訪手記
非常榮幸能採訪到優秀的畢業生學長,這次交流令我受益匪淺。與前輩深入對談,不僅讓我對「具身智能」這一前沿領域有了更具體的認知,也了解到自動駕駛技術在實際研發中的挑戰與進展。此外,學長還細緻分享了學校對博士生的培養機制與科研支持政策,讓我對未來的學術路徑有了更清晰的規劃。這些收穫,無疑將為我的大學學習與科研啟蒙帶來重要啟發。
——2025級本科生 學生記者團 黃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