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REALITY·幻实之境”科技艺术展盛大开幕

近日,全球首个大空间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AI)艺术展“SURREALITY·幻实之境”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两个月至8月26日结束。从体验者的感受来看,这是一场代表世界数字艺术最前沿探索的展览,一场赞叹声不绝于耳的体验,一场多学科、多文化、多视角融合共创的盛宴。即使下面的这个视频,和现场相比,也只能展现出一小部分的震撼。

本次展览由港科大(广州)主办,元宇宙与计算创意研究中心(MC²)承办。作为全球首个大规模融合AI艺术创作与大空间扩展现实(XR)的艺术展览,幻实之境应邀纳入2025年“中法文化之春”官方系列活动,并获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及法国文化中心鼎力支持。当日活动共有150余位参与者亲临现场。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领导、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领事、本次参展艺术家及媒体记者等30余位嘉宾,及百余位公众参会者来到开幕活动现场,彰显了本次活动对公众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本次“SURREALITY”艺术展彰显了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以及期望促进科技与文化两个领域更广泛交流的愿景。

展览亮点

人工智能(AI)辅助创作

人工智能(AI)正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伙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AI生成文本、图像与音频乃至三维内容,探索“人机共创”的无限可能。如观众所见,展区中来自全球的50位艺术家大多在创作中引入AI技术,大胆重构艺术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拓展艺术的边界。

扩展现实(XR)技术

通过融合XR技术,艺术作品得以在多维空间中呈现,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观众佩戴头显即可进入虚拟场景或在现实场景之中无缝融合虚拟内容,沉浸式体验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奇妙氛围。创作团队利用实时渲染与XR技术,打造具象化的“场景式”体验,进一步增强了互动性与代入感。

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

本次展览结合扩展现实(XR)、大空间定位与智能导览系统,为观众构建出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观众可自由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亲身感受科技如何为艺术注入“生命”。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混合生命体”之中,亲历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视觉盛宴,开启对未来艺术与生活的无限畅想。

展览期间还举办了科技艺术论坛,邀请国内外艺术家与技术专家围绕元宇宙、科技与艺术未来等话题展开对话,共同勾勒了未来图景。

开幕式致辞

开幕仪式上,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SURREALITY·幻实之境”不仅是全球首个融合AI艺术创作的大空间扩展现实展览,更是港科大(广州)跨学科融合教育理念的一次集中体现。他指出:“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艺术表达方式的革命——当科技遇见艺术,想象力的边界将被无限拓展。”他也特别强调,展览所汇聚的50位国际和国内艺术家作品,展示了人类对现实与虚拟关系的哲学思考与美学突破。

信息枢纽院长陈雷教授则通过其“数字人”虚拟形象,以视频方式发表祝贺致辞,这也是开幕式一大科技亮点。他在致辞中提到:“当AI与艺术在物理空间中碰撞出未来宇宙的绚烂图景,我们不仅看到了技术的可能性,更触摸到了人类文明的未来脉搏。”这一致辞形式本身亦呼应展览“幻实融合”的核心主题,赢得全场注目。

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CMA)主任张康教授回顾了学域成立两年多以来的成果。他表示,CMA学域作为校内科技与艺术交叉的学科代表,发展迅速,成果斐然,在人机交互、空间计算和AI艺术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张康教授介绍了学域在AI艺术、空间计算等方向的学术探索,并指出“SURREALITY·幻实之境”正为师生提供校内外交流、教学科研融合的重要平台。CMA学域通过产学研合作,让学生和科研成果走向国际,这场展览和论坛正是学界与产业、教学与科研深度对话的生动实践。

随后,展览总监、元宇宙与计算创意研究中心(MC²)主任、信息枢纽副院长许彬教授在开幕式中发言。他指出,“SURREALITY”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种跨越技术与感知的共同想象与知识协作。展览试图在数据、感知与算法交织的语境中,建构出媒体艺术新的实践路径。许彬教授接着详述展览的核心理念与技术亮点。他介绍,展览由MC²团队打造,在混合现实、人机交互、空间定位与语言模型导览等方面实现系统集成,目标是以“感知—技术—现实”的方式构建多空间、跨媒介的艺术体验。展区涵盖四大MR装置区、VR专属空间,配合SLAM算法与智能导览,使整个校园成为动态叙事的“未来感知地图” 。

开幕仪式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副教授许丕文担任主持,围绕“未来·感知·共创”的核心理念,引领现场观众开启幻实之旅。

策展人导览

打通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感知链路

元宇宙与计算创意研究中心策展团队带领嘉宾与媒体深度体验现场作品,详细介绍作品构成、创作背景与技术语境。倪明选校长与多位嘉宾参观展览,现场体验由AI与XR驱动的感知装置,并与艺术家就其研究路径与技术策略展开交流。

国际艺术家现场感言

作品第一次“飞起来”

在开幕式现场,来自玻利维亚、现居澳大利亚的电影制片人、人工智能创新者与创意技术专家 Violeta Ayala 接受了媒体采访。她激动地表示:“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像丝绸一样在空中飞翔,我真的想哭。”她提到,在港科大(广州)校园这个沉浸式开放环境中,作品第一次以如此“轻盈、自由、诗意”的方式“飞”在真实世界中,深深打动了她。

Ayala 强调,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跨文化、跨技术的深度协作。“与港科大(广州)的合作十分有意义,我真心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艺术融合方面能够持续突破,并在未来成为全球创意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心。”她的回应正是“SURREALITY”试图激发的深层共鸣:当作品脱离屏幕,进入现实,它也真正进入了人的内心。

艺术家讲座

跨媒介的灵感与实现

当日下午举行的“艺术对谈 Artist Talk”以“创作”和“表达”为双线主题,汇聚六位活跃于科技艺术领域的国际艺术家与研究者。

在“艺术家讲座”环节中,Jeremy Oury和Michelle Falcon深入分享了他们从建筑视频投射与大型光影装置转向融合 MR 技术的过程。他们通过分享本次的作品NEXT,展示如何将几何错视、音画共感与自然空间结合,构建出打破现实边界、置观者于虚拟中心的沉浸式空间。

Naima Karim则介绍了其获奖 VR 短片《The Anticipation of Rain》的制作脉络:作为一名传统绘画出身的艺术家,她首次借助 Open Brush VR 工具,将孟加拉季风的记忆与艺术表达结合,通过定制香氛与多感官音效,打造出“身体—叙事—气候”三重共鸣体验 。

Taro Narahara聚焦在 AI 与架构材料之间的交互潜力,他探讨了如何以思辨方式从材料与结构出发,为建筑空间注入未来叙事能力,提出建筑不仅是结构实体,更是融合算法、感知与环境共生的感官脚本。

Violeta Ayala分享了其运用 AI 模型重现南美原住民神话视觉的实践,以及如何在文化记忆与技术介入之间保持伦理审视。她指出,开源集体协作能够在技术驱动的艺术创作中提供更广泛的文化代表性与参与机制。

Joey Verbeke 与 Koi Ren以联合创作项目 T.A.E.L.(Tail Assiste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为例,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如何将古老民间传说、AI 算法与现代声像技术融为一体。他们详述作品生成过程:利用 AI 对口述民间故事进行语义解构,再通过投影和树脂装置展现素材如何在“噪声—记忆”循环中演变,探讨数字文明与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

袁正(Yuan Zheng)回顾了其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服装设计专业背景向VR艺术跨界探索的历程,讲述了其如何融合人工智能与传统工艺,打破人类中心视角,构建“共生身体”的媒介想象。

圆桌讨论

未来生态的构建与连接

在Ingeborg Reichle 教授主持下,六位艺术家围绕“未来生态”展开一场深度对话。他们不仅探讨了各自作品中技术使用的合理性与审美边界,也就 AI、XR 等新媒介如何参与公共叙事展开讨论。讨论中,艺术家们认为,技术应服务于内容与情感,必须在创作伦理与生态系统的构建中承担更大责任。

艺术讲座II

重写未来的物质与记忆

6月27日上午举行的论坛以“重写未来的物质与记忆”为主题,汇聚六位来自中国高校、活跃于科技艺术领域的学者、艺术家与教授。

在个人分享环节,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讲师、艺术家曹澍,以“副本”为核心概念,分享其近年的创作:借电子游戏副本机制,比喻在正史之外开辟支线与偶然性,探索历史、记忆、个体经验中被忽视或隐藏的部分,结合中国技术史、人工智能、蚁群算法、辐射等主题,通过跨影像、VR、游戏等形式,呈现多维历史与未来想象。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助理教授罗锐(RAY LC)介绍了他在人机互动与叙事空间方面的多个艺术与研究项目,包括用 AI 重构文化遗产图像、通过 XR 与机器人探索语言与历史想象的未来。他分享了展览、论文和作品背后的思考,强调文化遗产与记忆本质上的主观性与流动性——人们如何通过想象与再创造,重新理解与表达文化遗产。

来自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师、艺术家张超分享了“艺术新境中的路径与方法:从庄周梦蝶到AI张超的身份认同”的主题,展示了他的部分雕塑作品,探讨了神话、人工智能和个人身份等主题。他讨论了一系列项目,包括在武汉使用物联网等技术探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转换、创作者主体与作为客体的作品之间的关系的一件公共艺术品。他在最后介绍了一位名叫“AI张超”的虚拟艺术家,并阐释Al成为主体,自己成为了“Al张超”的“服务者”的过程。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的谭亮教授分享了他在艺术中的使用算法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重点介绍了历史例子和其最近的项目。他还讨论了在美术学院教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经历,包括时装设计和互动艺术项目。 除此之外,他还介绍了与华为等公司的商业合作以及在医院设置的沉浸式艺术装置。

来自昆山杜克大学计算与设计系的助理教授胡芮分享了他结合游戏引擎与3D渲染制作的作品《矩阵模型与上层建筑》,通过重构2006-2008年A股金融危机与CUDA技术崛起的历史片段,探讨金融市场、AI技术发展与意识形态的交织。他利用显卡和神经网络预测股市,结合哲学文本、影像与声音,呈现一场批判性历史与技术的思辨实验。

来自天津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讲师、艺术家卢思屹分享了其近年在AI与混合现实(MR)创作中的探索,强调MR叙事应注重结构性节奏与观众行为的交互反馈。通过作品案例,他指出MR空间需成为行为判断器,构建行为与意义“回路”,让观众成为叙事引发者,深化沉浸体验——即“当构建空间成为身体的地图”的主题。

圆桌讨论II

模拟与副本

在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助理教授佟馨主持下,27号的圆桌论坛中,六位艺术家和学者分别以“生成与共生”以及“模拟与副本”为主题,展开了两场深度对谈。观众踊跃互动,提问精彩纷呈,共同探讨技术如何成为艺术创作的触发点,以及在人类想象力与算法主导的时代,主导权何去何从。

生成与共生

AI&XR作为创作主体与艺术新本体

在“生成与共生”板块,嘉宾们聚焦于AI、XR等新兴媒介如何成为“创作者”本身。讨论中,艺术家们结合自身实践,从AI艺术家的“诞生”到数字装置中的“身体构造”,强调当代艺术不应仅停留在技术的炫目层面,而应重塑创作主体性。在他们看来,AI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一种正在逐步走向“自我表达”的协作者——它既扩展了艺术语言的边界,也对传统的作者机制提出挑战。

模拟与副本

重写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叙事引擎

在“模拟与副本”对谈中,艺术家们将目光投向文化遗产、虚拟建构与记忆重塑的交叉地带。他们讨论AI在视觉生成之外,是否也能承担叙事的角色,甚至成为新的历史参与者。在重构与伪造之间,技术如何协助我们拓展“真实”的定义?讨论认为,模拟技术不仅仅是再现工具,更可能成为介入现实、生成“另一种可能性”的写作机器。

幻实之间,连接未来

“SURREALITY·幻实之境”不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次知识系统、媒介语言与文化生态的交叉实验。它以“幻”为感知入口,以“实”为现实锚点,在AIGC与XR交织的界面中,描绘出未来科技艺术的轮廓与精神。

展期:2025年6月26日-8月26日

地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内多个空间

如希望参观展览,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预约您的参观时间。我们诚邀对科技与艺术交汇感兴趣的公众与专业人士,亲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共同体验“幻实之境”的沉浸魅力,感受虚实交织的未来想象。

在本次“SURREALITY·幻实之境”科技艺术展的策划、组织与呈现过程中,众多单位与成员共同协作、倾力投入。正是在他们的专业支持与热忱参与下,展览得以顺利落地,并呈现出跨越虚实的独特感知体验。特此致以诚挚感谢:

展览总监|许彬
策划及执行团队|赵雅薇、李昊、高沁咏、龙俊坤、李姝玥、梁育齐、毛媛媛、黄绎宁、顾文清、潘东逸杰、陈子轩、张一帅、雷小康、王安芑

志愿者|蔡文捷、陈泓熹、方凯荣、傅子豪、洪泽生、阮立心、蒋雨洋、李鸣晨、刘博楠、刘诗琪、梁佳欣、门云磊、彭晴、齐振超、孙嘉、王雪彤、许文博、杨思敏、杨小羽、杨泽禹、闫哲、尹智卓、于奥、张骞文、张谱、朱一铭、赵卓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我们亦特别感谢所有未列名但在展览各阶段中付出心力的志愿者朋友,你们的支持与协助同样不可或缺。

主办单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承办单位|元宇宙与计算创意研究中心(MC²)
支持部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未来技术学院、XR+AI协会
支持单位|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法国文化中心

特别鸣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

再次感谢所有为“SURREALITY·幻实之境”付出心力的组织与伙伴,愿我们在未来的科技与艺术旅途中继续同行,共创更多可能。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4日
分类
test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