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大湾区论坛暨可持续大气环境中央实验室发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2025年6月25日-26日,“大气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大湾区论坛暨可持续大气环境中央实验室发展研讨会”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功举办。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顶尖学者、科研机构、行业专家及学生,共同探讨大气环境治理与健康风险管理的前沿议题。会上隆重举行了“大气环境风险表征与管理实验室”和“大气环境光学探测实验室”(以下简称“双大气实验室”)的揭牌仪式,标志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大气环境科研平台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为服务国家与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01 领导致辞:共绘绿色发展蓝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学校将“可持续环境”领域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并予以大力支持。依托“香港科技大学2.0”融合学科架构的优势,我们将深度融合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大气环境领域的科研力量与资源,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国家与大湾区的大气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关键力量。

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田智勇主任在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面临着大气环境治理与健康风险管理的重大挑战。他指出,新揭牌的两个实验室将有力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控科研能力,并呼吁深化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田主任强调,要充分发挥港科大(广州)等高校的科研优势,构建跨境合作平台,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大气环境治理的技术创新高地。

02 双大气实验室揭牌科技赋能环境治理
大气环境风险表征与管理实验室揭牌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可持续大气环境中央实验室主任郑君瑜教授代表团队在会上介绍了“可持续大气环境前沿研究平台”的建设情况。他表示,该平台紧密围绕国家“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和“双碳”战略目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以建设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空气质量改善先行示范区和打造国际一流生态环境质量美丽湾区为核心使命,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前沿研究平台。郑教授从平台发展愿景、重点研究方向及实验室建设现状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平台的跨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

随后,主礼领导与特邀嘉宾共同为实验室揭牌,标志着大气环境风险表征与管理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揭牌嘉宾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刘文清院士、港科大协理副校长(教学)冯志雄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主任邱惠和教授、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田智勇主任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可持续大气环境中央实验室主任郑君瑜教授。
大气环境风险表征与管理实验室简介
大气环境风险表征与管理实验室于2023年正式获学校批准成立,是我校主题实验室平台,旨在为校内外的大气环境风险表征与管理研究提供先进的实验设施和平台,不仅是对学校科研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更是对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布局。实验室旨在从“源”到“人”实现对大气环境风险的全面表征,从“科学”到“政策”实现对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控制与应对。
实验室配备高分辨率在线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系统(Vocus CI-TOF)、Picarro气体浓度分析仪、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系统、化学吸附仪、原位红外光谱仪、气液界面细胞暴露系统、有机硫分析仪、嗅辩仪等设备,形成完善的大气环境研究矩阵。
大气环境光学探测实验室揭牌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主任李顺诚教授阐述了大气环境光学探测实验室三方合作共建的目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整合光学监测与大数据技术,共同搭建三维激光雷达观测网络,力争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发展。

随后,实验室的三方共建代表到台前为实验室揭牌,他们分别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刘文清院士、港科大协理副校长(教学)冯志雄教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张天舒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刘启汉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主任李顺诚教授。

大气环境光学探测实验室简介
作为立体观测体系,系统研究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领域的重大需求,基于先进的光学技术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三维立体的空气污染-温室气体的实时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并为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环境政策制定以及极端气候预警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技术合作以及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及大气光学探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实验室主要配备六部光学仪器,包括颗粒物激光雷达、臭氧激光雷达、温湿度廓线激光雷达、傅里叶红外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VOCs质子转移反应质谱在线监测仪和面阵成像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用于监测颗粒物、臭氧、温湿度、温室气体、VOCs以及污染气体云团。
随后举行的聘任仪式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为三方联合实验室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成员包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刘文清院士、港科大协理副校长(教学)冯志雄教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张天舒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刘启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主任李顺诚教授和可持续大气环境中央实验室主任郑君瑜教授。委员会将指导立体化监测数据在科研与政策中的应用。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和领导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院长温维佳教授、系统枢纽院长李世玮教授、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生产总监董景彪先生、香港环境保护署高级环境保护主任冯伟业先生、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主任阚林戈教授,以及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诸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代表们,同时香港科技大学大气环境研究方向的老师悉数到会参加。仪式结束后,嘉宾们前往大气环境风险表征与管理实验室继续参观交流。










03 可持续大气环境中央实验室:旗舰级综合实验平台参观交流
下午,各位参会嘉宾前往可持续大气环境中央实验室参观交流,对中央实验室的建设成果与强大能力表现出浓厚兴趣。





可持续大气环境中央实验室简介
可持续大气环境中央实验室由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AEOS)和室内环境及能源实验室(IEEL)组成。
AEOS可以对大气中各类物质进行动态全景扫描,除开展颗粒物和常规气体污染物在线观测外,还拥有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可检测高达数千种痕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超高分辨率挥发性有机物在线观测系统(Vocus CI-TOF)。此外,研究站配置有多种激光雷达设备,可以精准捕捉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IEEL支持各种VOCs和颗粒物组分的离线分析,VOCs实验间按国际领先标准,配备了由一系列气相色谱仪和气质联用仪组成的VOCs分析系统,同时配置有先进的冷阱预浓缩和热脱附解析预处理设备,利用各种检测器分析室内外大气中的VOCs的组分浓度,可进一步提升VOC的精准溯源能力。另外,本实验室也拥有光化学烟雾舱、EPR、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系统和室内环境模拟系统,可全面支持大气环境研究。
实验室官网:https://saerfcrf.hkust-gz.edu.cn/
04 论坛盛况:前沿碰撞,智慧共享
论坛设置十余场专题报告,涵盖大气探测技术、健康风险评估、污染协同治理等热点领域。
报告概览

刘文清 院士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
题目:大气成分立体探测技术机遇与挑战

李健军 研究员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题目:当前现实面临的几个空气质量预测困难及其研究问题

刘启汉 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题目:Urban Climate Resilience: challenge and path forward

王新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题目:珠江三角洲破坏臭氧层物质和含氟温室气体大气负荷与区域排放:长期连续观测的启示

张永波 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题目:区域统筹视角下的广东省臭氧污染快速精准应对技术体系构建

陈多宏 主任/教授级高工
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二室
十五运会和残奥会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工作进展及计划

黄蕾 教授
南京大学
题目:气候变化背景下空气污染对敏感人群的健康风险研究

郁建珍 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题目:实时监测氧化潜能(OP):评估PM2.5毒性的空气质量新指标

伏晴艳 教授级高工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题目:上海臭氧污染特点及成因浅析

董光辉 教授
中山大学
题目:基于中国人群的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构建

裴成磊 正高级工程师
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题目:广州市天地空一体化监测技术应用及示范

宁治 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题目:新型传感监测技术创新在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05 发展研讨会
在实验室建设发展研讨环节,可持续大气环境前沿研究平台的青年教师团队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方向与最新研究成果。随后,与会专家围绕实验室未来发展展开深入讨论。袁自冰教授指出,实验室“顶天”的基础研究已很优秀,但“立地”的应用转化还需加强,建议聚焦大湾区典型污染问题开展攻关。刘启汉教授强调,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不同学科的深度合作。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实验室应建立更紧密的团队协作机制,整合研究优势,打造“问题导向-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闭环。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为实验室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















本次活动以实验室揭牌和论坛研讨为纽带,深入贯彻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港科大(广州)将充分发挥多元实验室的协同优势,依托系统科学方法论,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AI)与地球系统建模等前沿技术力量,整合先进的光学探测技术与风险表征管理能力,服务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