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广州)首批理学硕士毕业生,全员收获“令人心动的offer”!
当同届毕业生还在求职信与面试场间辗转时,港科大(广州)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Master of Science in Data-Centri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MSc DCAI)首批夏季毕业的学子,已交出一份“100分”的就业、升学图谱——46位毕业生中,37人已手握优质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其中不乏华为、腾讯、阿里、京东、小米等科技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头部公司的算法工程师岗位。其余的9人则选择延续学术的征程,他们将去往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他们用“全员锁定高质量去向”证明,港科大(广州)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解码的,不仅是数据,也是未来。


承诺:从构想到现实
作为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的创始项目主任,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院长陈雷教授对这一结果 “并不感到意外”。“两年前,当该项目首次招生时,我曾向校长和学生承诺:保证给予每一位同学1+1,即‘一份学历,一份工作’。两年里,我们无时无刻都为这份承诺努力着,如今,这一承诺已成为现实,我感到很满意。”他说。

陈雷的底气源于他在香港科技大学15年的执教经历,他曾主导推出香港首个大数据技术理学硕士项目(MSc of Big Data Technology),该项目凭借雄厚的师资实力、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业界的紧密合作,成为港科大最受欢迎、学生就业情况最好的研究生课程之一。
2019年,他加入港科大(广州)筹建团队,决心在这里打造一个全新的理学硕士项目——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深入践行港科大(广州)跨学科理念,紧扣社会和产业需求,培养业界真正需要的人才。
“内地科技企业资源丰富,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行业,都在进行数字化升级。他们渴望与高校合作,也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为学生创造‘1+1’的培养模式呢?”陈雷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样实践的。

2023年6月,港科大(广州)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正式获批,成为港科大(广州)首个正式招生的理学硕士项目。这个项目是亚洲第一个实行双导师制度(学术导师+业界导师),并保证为每位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业界实习机会的理学硕士项目。短短3个月后,46名学生从数百份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该项目的首批学生。
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锤炼
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采用两年全日制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年需要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实践实验、独立项目的必修课程以及7门选修课程,第二年要进入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实习。

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主任褚晓文教授回忆起当初面试选拔进入该项目学生的标准——“我们秉持融合学科理念,招生时并不局限于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理科基础,同时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有热情和坚持,那么通过我们系统的理论实践结合培养,完全可以在两年内帮助这些同学成功转型。”作为该项目多名学生的学术导师,褚晓文教授特别注重因材施教,“针对跨专业学生,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知识短板制定专属学习方案,并通过定期面谈跟踪学习进展。实践证明,这套个性化培养模式,能让非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半年左右就赶上学习进度。”

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助理教授唐靖目前是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主任,同时也担任了多位学生的学术导师,全程为学生“保驾护航”。他回忆道,“有学生工作多年又回到校园,在专业课程上基础薄弱,但在学术导师和业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能在实习中完成了在业界“小有名气”的大模型强化训练创新项目;也有学生在实习中对从事数据清洗等基础工作感到迷茫,但通过导师定期的沟通和引导,让他逐渐理解了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的“职场进阶之路”,并最终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收获了满意的offer。”

港科大(广州)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助理教授骆昱宇负责设计的实践实验课程(Practical Lab Course)独具特色。该课程以数据科学和大模型技术为核心,采用"1+6"的创新教学模式:每周7个课时中,1小时用于理论精讲,6小时则专注于实践操作。骆教授介绍道:"我们不拘泥于固定教材,而是紧跟行业前沿,直接讲授业界最急需的技术和工具。这种'现学现用'的方式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实战能力,为后续的独立项目和实习做好充分准备。"他特别欣慰地提到:“很多学生在实习后都反馈,这门课教授的技能与职场需求高度契合,这让我深感鼓舞。”

除了学术导师,每位该项目的学生都有一名来自业界的导师的指导,这种“双导师制”是一项创举。目前,该项目已经吸纳多位业界导师,包括来自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字节跳动、贝壳、微软等知名企业的技术专家及高级管理人员。被邀请的业界导师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行业领先的科技企业有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
为什么第二年的实习期要持续一年?陈雷表示,如果只是实习3个月,那么学生可能只是熟悉完环境就要离开了,如果实习6个月,那可能项目进展到一半就要离开了。一年实习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深入参与企业项目的完整周期。
然而,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陈雷坦言,最大的挑战是为学生匹配实习机会。学校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字节跳动、小米等众多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实习机会的合作,但最终能入选的学生,仍需要通过各家企业的实习面试流程。
“过去两年,我们积极联系了大量资源,只为确保把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地送到合适的企业实习。”陈雷笑言,“我了解我们的学生,他们都非常优秀,有时只是具体需求未能匹配上,但他们需要一个‘被看见’和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不遗余力。”
2024年9月至今年5月,46位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的学生分散到北京、杭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个城市的科技企业中,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实习。
硕果:从学业到事业的跨越
实习开始一段时间后,先进的培养理念很快就收到了实习单位积极的反馈。合作企业纷纷为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点赞。
一位在京东实习的彭同学获得了指导他的业界导师——来自京东的数据科学家李莉萍的赞赏。她表示,“彭同学在为期一年的实习中展现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出色的职业素养,对数据科学领域有着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SQL、Python等数据工具,能将学校所学应用到京东物流的实际业务场景中。”
另一位去到小米实习的欧阳同学也获得其业界导师——小米高级算法工程师杞坚玮评价称,“欧阳同学能主动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遇到问题时务实高效地寻求解决方案,上手新任务的速度远超同批实习同学。”杞坚玮工程师表示,“期待欧阳同学正式入职后为团队发挥更大的贡献,也期待港科大(广州)能为我们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平安科技资深算法工程师孙天宇更是专门发来了感谢信,信中对跟随他实习的姚同学表达了赞赏。“她不仅在模型设计与调优方面表现突出,还善于沟通、乐于协作。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她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乐于接受反馈和改进。在整个团队中,她以务实可靠的风格赢得了广泛认可,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型人才’。”信件同时表达了与港科大(广州)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期待。

“局面打开了,现在许多公司已经开始反过来问我们要人,希望我们有更多同学去实习、工作。一个‘良性循环’已经开始,这意味着未来学生将获得更丰富和优质的实践平台。”陈雷表示,“这一刻,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创新的价值。”
7月31日,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的首批学子迎来毕业,而一份“满分答卷”正式完成——46名同学,100%就业或者升学,全员锁定高质量未来。
毕业生邢同学早在今年1月就获得了华为AI工程师的offer。华为一度是她求职的目标之一,在她就读该硕士项目期间,她选择的独立项目课程也正是来自华为的项目。在随后一年期实习课程中,她进入京东实习提升自己。半年后,她如愿进入了华为。
邢同学认为,让她获得华为offer的关键因素,源自独立项目课程与所投递岗位方向相关,以及学术导师不断的支持与帮助。而随后1年的实习,让其得以投入实战验证技术、理解工业流程、直面真实挑战、积累宝贵经验,从而有了更多底气。“这段实习经历对于提升就业竞争力、明确职业方向甚至直接获得工作机会,成效都非常显著。”
与邢同学同期的毕业生邹同学,也于今年5月获得了蚂蚁集团数据研发工程师的offer。他本科从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选择通过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补足知识短板。两年的学习,邹同学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他得以全面学习当前最前沿的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模型方面的知识。
在第二年实习课程中,他成功进入华为实习,主要参与算法开发和设计大模型微调的项目,并很快熟悉了科技企业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流程。“港科大(广州)MSc DCAI项目于我的意义,是为我造就了一条从学界到业界的桥梁,让我顺利完成了从计算机系学生到数据研发工程师的跨越。”
展望:产学研的桥梁
“我们总是说要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怎么做到? 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陈雷教授说, 在他看来,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想要做的事情,并非只是给予学生一纸文凭,而是希望做成“产学研连接的桥梁”, “我们要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示范平台。通过两年的培养,让学生深入产业前沿,掌握最新技术动态,而他们的实践反馈,又将反哺课程优化,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不断培养出业界最需要的人才。”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对首届理学硕士学生交出的这份“毕业成绩单”感到欣喜。他表示,创校以来,港科大(广州)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前沿科技发展为引领、以大湾区产学研优势为基础,前瞻性布局了本硕博3个层次的融合学科专业,以培养国家急需关键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为了适应国家产业发展需要,港科大(广州)近年陆续开设与业界结合更紧密的理学硕士项目,不断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与需求。倪明选校长指出,未来,学校也将一直坚持紧跟科技与产业变革趋势,推进教育体系改革,改变师生的传统教育和学习理念,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创新潜能,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目前,2026-27年硕博招生申请通道已开启,理学硕士项目增加至4个,涵盖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智能制造(理学硕士)、碳中和与绿色金融(理学硕士)、科技与政策(理学硕士),同时还增加计算艺术(艺术硕士)和创新创业(MBA+)等前沿领域项目。

在北京地坛公园,一棵由毕业生郑同学认养的柏树正茁壮成长,这是他结束实习离开北京前,特意留下的纪念,树上标注着“港科广DCAI”。这棵象征着该项目生命力的树木,必将在未来岁月里枝繁叶茂,为更多港科大(广州)的学子撑起一片成长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