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携新展亮相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CMA)学域的五件学生创作已亮相全球顶尖媒体艺术盛会——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校园展(2025年9月3–7日)。参展作品中,有四件来自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一件来自香港科技大学。这五件入选之作从两校二十余件投稿中甄选而出,历经由许丕文教授主持,由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教师、往届参展校友艺术家及外部专家组成的双轮严谨评审,最终呈现于林茨舞台。

自1979年创立以来,林茨电子艺术节每年9月都汇聚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科学家与思想者,在林茨共同探讨并挑战未来:媒介艺术成为实验场,技术与人文的张力在此被推至极限。
今年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的策展主题是“Phantom Protocols: When Machines Hallucinate in Panic”,展览将把奥地利林茨POSTCITY的空间化为一座暮光中的哲学剧场。此处,人工智能仿佛在临界状态下呢喃自语,沉浸式媒介如同呼吸的生物群落般扩张与回收,生态思维化为墙壁深处跳动的律动。五件作品,犹如哲人之炼金术,将碳基与代码之间的膜层击碎,在裂缝中投射出尚未抵达的未来社会——既是预言,也是回声,既是梦境,也是警示。
《迷航在未知之地》(Drift of the Uncharted)
黄钺、马文宗、王柄元
指导教师:Clea von Chamier-Waite


《迷航在未知之地》是一件沉浸式装置:一台四足机器人——仿佛来自未来世界的搜救使者——身上搭载投影仪,穿梭于现实与虚拟空间,将海平面上升后的景象投射到展厅,犹如人类的遥远代理人,在探索被淹没的城市遗迹。作品将“气候变化”这一庞大的超客体,化作可感的具身经验,并赋予机器人新的身份:从冷峻的工具转变为故事讲述者和见证者。
《算法矿工》(Algorithmic Miner)
孙嘉、魏征
指导教师:许彬
《算法矿工》让参与者沉浸于一个虚拟世界,他们的每一次行动——图像标注、情绪分类等——都推动着金色水母升向数字乌托邦。作品融合生成式AI、象征隐喻与空间音效,审辩性地探讨创造力与人类能动性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商品化问题。它追问:每一台智能机器背后“隐形的劳动”究竟惠及谁?而我们又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自主代价?


《毛细网络》(Capillary Network)
马菡璐、孟恒宇、Robert Jankowski、吴子薇、王锦都、胡天睿
指导教师:屈华民、王泽宇


看不见的毒素在物种之间流转,穿越生命的多重生态。《毛细网络》将这种跨物种的传递可视化为一幅活体地图:生成式血脉在巨幅屏幕上生长蔓延,律动由真实的数据驱动,这些数据来自野生动物、昆虫、伴侣动物以及人类。当观众走近,便融入血脉的流动——动作追踪将身体接枝进网络,揭示毒素如何跨越形态与物种的边界,将一切生命织入脆弱却共享的循环系统。在屈华民教授与王泽宇教授的指导下,这件作品将生态威胁转化为一曲优雅的“数据挽歌”,通过“思辨性虚构”让数据不仅作为失落的证据,更成为想象跨物种亲缘关系的契机——一种超越血缘与亲近感的共生纽带,源于共栖、脆弱与共同生存的迫切。
《机器文明》(Machine Civilization)
王艺雄、王厚润、施佳奇、曾钰峰、郑嘉文
指导教师:梁宸、Tania Fraga


《机器文明》将“语言的出现作为文明的起点”,并设想了一个场景:即非人类智能通过生成自己的文字来承载自己的文明。众多机器人观察者扮演“最初的记录者”,不断采集周围世界图像与数据,并将其传入一个AI议会,在其中人工智能展开辩论、协商,它们从非人类的角度分析画面,互相讨论,生成第一组机器文字。最终演化为属于它们的符号语言,像人类雕刻楔形文字一样,将AI文字雕刻在金属石碑上。生成过程通过动态视觉呈现,激发观众思考:当机器获得语言主权时,人类又将如何与真正自主的数字文明共存?
《黑猩猩快跑》(Chimpanzee, Run!)
柳思缘
指导教师:左腾嘉


《黑猩猩快跑》设定在近未来世界,观众将化身濒危黑猩猩,在险恶地貌中求生存。通过沉浸式的游戏玩法与叙事选择,作品揭示人类在物种消亡、环境破坏与伦理抉择中的角色,迫使参与者直面问题:改变是否可能?还是人类的欲望注定超越了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
自2023年起,港科大(广州)计算与媒体艺术学域便在林茨电子艺术节上持续点亮一颗“艺术-科技星座”。这一项目既是探索激进艺术与科技未来的发射台,也是一所没有边界的实验室。在CMA前任学域主任张康教授与现任署理学域主任许彬教授的战略引领下,由许丕文教授统筹推进,今年再度汇聚多元评审阵容:核心教师团队(包括 Theo Papatheodorou、Clea von Chamier-Waite、David Yip、Jake Zhang、余露文、左腾嘉等教授),2024年参展的资深校友(黄嘉杨与施佳奇),以及外部艺术家嘉宾(艺术家黄杰远与周莹林),共同确保每一件入选作品皆达到艺术节的高水准展示要求。
今年的参展阵容更加强大:Clea von Chamier-Waite教授、Ingeborg Reichle教授与许丕文教授一同带领学生团队亲赴林茨,带来前沿的策展理念与布展经验,进一步提升国际能见度,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助力港科大(广州)的新锐艺术家走向世界。
来源:信息枢纽、许丕文教授团队
合作洽谈,请联系:许丕文教授
邮箱:jamespmshe@hkust-gz.edu.cn
媒体咨询和采访联络,请联系:公共事务处
pad@hkust-gz.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