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生”巅峰对决圆满落幕!大湾区首个“仿生机器人全栈技术竞技大赛”收官

随着“获奖支票”被交到获胜团队手中,一项旨在打通“实验室-产业”的创新竞赛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交出首份成绩单。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届仿生机器人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校园内圆满落幕。这场以“智创未来·人机共生”为主题的赛事,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集群首个“仿生机器人全栈技术竞技平台”,其突破传统竞赛模式,推动创新成果直面产业需求,一批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学生创新项目在比赛中崭露头角。

点击观看视频,回顾精彩现场

经过激烈的角逐,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院长温维佳教授指导,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生严朝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生周航、黄林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硕士研究生怀国威组成的跨校园、跨学科队伍“模感智联MoSense”脱颖而出,凭借“基于大面积柔性电子皮肤的机器人应用”项目荣获大赛一等奖。该项目在实现全身机器人触觉感知能力上的突破创新,赢得了评审团的高度认可,成功摘得5万元冠军奖金。

此外,“通材先锋”和“风巡者仿鸟飞行”队伍获得二等奖,“Watchman”、“Go-Wireless”和“机器人之梦”队伍获得三等奖。

一等奖

  • 获奖队伍:模感智联 MoSense
  • 指导老师:温维佳
  • 队员:周航(队长)、严朝旭、黄林仪、怀国威
  • 获奖作品:基于大面积柔性电子皮肤的机器人应用

二等奖

  • 获奖队伍:通材先锋
  • 指导老师:温维佳
  • 队员:王鼎汶(队长)、杨斯宇、邱子豪、窦红亮、崔晓蕊、陈强
  • 获奖作品:基于巨电流变液的机器人智能柔性关节

  • 获奖队伍:风巡者仿鸟飞行
  • 指导老师:邱惠和、史维
  • 队员:纪田(队长)、邓琦贤、朱婷钰、林璐珊、杨安晨逸
  • 获奖作品:风灵鸟:自感风场的智能仿鸟飞行器

三等奖

  • 获奖队伍:Watchman
  • 指导老师:伍楷舜
  • 队员:陈凯鑫(队长)、黄勇志、赵家怡
  • 获奖作品:LiSee:一款为视障者提供全天候物体识别辅助的可穿戴机器人

  • 获奖队伍:Go-Wireless
  • 指导老师:韩伟
  • 队员:张一林(队长)、范俊宇、刘峻瑞、罗志深、李彩虹
  • 获奖作品:轻量化仿生机器人无线充电模块

  • 获奖队伍:机器人之梦
  • 指导老师:李昊昂,阚林戈
  • 队员:阮建豪(队长)、赵一帆、陈泳如、吴咏珊、徐文瀚
  • 获奖作品:智能夜巡机器人

创意专项奖

  • 获奖队伍:工业缺陷检测队
  • 指导老师:杜娟
  • 队员:陈东恒(队长)、程逸风、曹轩铭
  • 获奖作品:适用于机器人的通用缺陷检测算法

  • 获奖队伍:体表爬行软体机器人
  • 指导老师:佟馨、蔡毅
  • 队员:李亦萱(队长)、余劼
  • 获奖作品:基于体表爬行的软体机器人:用于按需交互的移动交互平台

  • 获奖队伍:Symbiotic Avatar化身
  • 指导老师:梁俊卫
  • 队员:杨勋(队长)、王梓帆、马特立、周佳明
  • 获奖作品:化身:融合多模态大模型与沉浸式VR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

  • 获奖队伍:汪汪队
  • 指导老师:马骏
  • 队员:宋志城(队长)、徐敬岚、骆德辉、毕志海、曹嘉航
  • 获奖作品:新型轮足式机器人

  • 获奖队伍:驭灵智控
  • 指导老师:钟秉灼
  • 队员:闫腾(队长)、赵子予、常乐、喻悦
  • 获奖作品:Miro多模态情感交互型仿生机器人

  • 获奖队伍:曲探智手
  • 指导老师:伍楷舜
  • 队员:黄畅(队长)、盛杨刚、陈凯鑫
  • 获奖作品:曲探智手:复杂曲面自适应超声相控阵缺陷检测机械手模组

  • 获奖队伍:拓诺稀科技
  • 指导老师:TAN CHEE KEONG
  • 队员:宋汉召(队长)、屈安登、关宜章、张溢博、周乐茵
  • 获奖作品:可应用于高效机器人的低耗电源芯片

  • 获奖队伍:Redbird-Parameter Lab
  • 指导老师:许人镜
  • 队员:刘蕴哲(队长)、刘铖、盛新宇
  • 获奖作品:机器人关节优化引擎

本次大赛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与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自5月29日启动以来,吸引了港科大体系近百名本硕博学生及毕业生的积极参与。总决赛主持人由港科大(广州)在读博士生张彤彤担任。

全栈技术实战 15强团队展现硬核创新力

“我们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机器人赛事以高观赏性为主的框架,将重点放在解决仿生机器人工程化落地的核心难题上。”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院长、讲座教授温维佳在开幕致辞中强调赛事定位。

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院长、讲座教授温维佳

大赛联合主办方、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监张兴华先生进一步阐释了大赛的产业视角:“我们尤为看重项目是否具备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潜力。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技,更是一座连接学子的创新构想和真实的产业环境的桥梁。”

大赛联合主办方、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监张兴华先生

大赛聚焦新材料、智能传感与场景应用三大前沿技术方向,搭建了一个贴近真实“产品化”过程的平台,要求参赛团队展示从概念设计、硬件开发、算法优化到场景落地与营销策略的全链条能力。

决赛的答辩环节将竞赛推向高潮。十五支队伍在有限时间内阐述项目创新点与技术路径,并接受各界专家的质询。评审标准综合考量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技术难度与完成度。
“模感智联MoSense”项目成员、港科大微电子专业博士毕业生严朝旭在答辩中清晰解析了他们的技术突破:“当前市场上的小面积皮肤仅能捕捉局部触觉信息……而本项目的电子皮肤可铺展至整个机器人上半身躯体、机械臂等,实现多点连续采集压力、温度、振动等信息,为机器人提供更精细且精准的触觉反馈。比如在护理辅助场景中,使扶持动作平稳有效,从而提升老人和幼儿的安全感与舒适性。”

“模感智联 MoSense”团队凭借”大面积柔性电子皮肤的机器人应用”项目在答辩环节赢得最高分,背后是三个月来跨学科协作的反复打磨。

参赛项目涵盖机器人领域的多个前沿方向,除了赋予机器人以类人“触觉”的柔性电子皮肤,还有响应迅捷的智能关节、空水两栖的跨介质驱动、仿生扑翼飞行器以及可以在人体表面爬行的软体机器人等。部分方案已经显示出广泛的产业应用潜力,其应用覆盖环境监测、智能护理、精密检测、情感陪伴等多个高价值场景,体现了学子们将前沿技术知识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的能力。

随后的作品展示与互动环节,则如同一个小型的“技术展会”。各团队在展位前向评委、嘉宾与观众深入演示作品功能、讲解设计细节,并收集反馈。这一过程不仅考验其技术沟通和商业表达能力,更是对其方案能否真正落地、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一次预演。

不设限的竞赛 融合学科理念的实践场

本次大赛不要求参赛者必须完成整机设计或制造,创新可以源于一种新材料让关节更灵活,也可以来自一段算法让感知更智能。”温维佳教授指出。

这一理念与港科大(广州)的融合学科架构一脉相承。在这里,学生被鼓励打破专业壁垒,进行跨界探索。参赛团队来自机器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微电子、可持续能源与环境等多个专业背景,在项目中需分别承担前端概念设计、硬件开发、算法优化、场景落地等不同环节的研发任务,共同构建“从想法到实现”的完整能力。

决赛团队作品展示

“模感智联MoSense”项目成员、港科大微电子专业博士毕业生严朝旭分享道:“我们团队四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每次讨论都是一次跨学科学习。如来自机器人专业的同学负责数据算法和运动控制优化,微电子背景的同学负责传感器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据悉,该项目已成立创业公司,严朝旭在其中担任CEO。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范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协作模式真实模拟了现代科技工程中多角色协同的开发场景,让参赛者在创新过程中锤炼了跨学科协作能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 联合实验室提供强支撑

本次大赛的举办得益于港科大体系独特的创新基因和土壤。作为赛事的重要支撑,港科大(广州)-天太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自今年5月与大赛同步启动以来,便致力于构建校企人才双向培养体系。

图源:港科大(广州)-天太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中心)揭幕仪式暨港科大(广州)仿生机器人创新大赛启动会

“联合实验室将聚焦仿生机器人领域,围绕新材料在关键部件的应用、多模态传感技术的融合等核心方向发力,并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生产力。”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何志雄此前表示。

大赛正如同一个真实的“创新沙盘”,参赛团队可以依托学校的尖端科研平台与天太机器人的产业数据库,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置于真实的工程场景中进行验证和迭代。一名港科大(广州)的本科参赛同学表示:“这让我们能够快速验证想法的可行性,针对仿生机器人领域的难题提出具备产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参赛团队在备赛过程中,积极借助赛事平台汇聚的产业资源,有效提升了研发效率与项目可行性。作为大赛重要合作企业,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凭借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十余年的深厚积累,以及参与主导国家机器人关节模组技术标准的行业影响力,为参赛团队提供了关节模组等关键硬件支持与整机底层技术方案。这一深度融合的校企协作模式,为创新构想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工程验证打通了关键路径,有力助推了科技成果的实战转化。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曾在大赛启动会上强调,学校为本科、硕博士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在融合学科架构下鼓励其发挥想象力。通过校企合作,本次大赛见证学子们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理论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赛促创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

大赛不仅是竞技,更是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高价值平台。虽然产业化路径漫长,但冠军团队及其它优秀项目在答辩和互动环节所展现出的创新潜力,已成功吸引了现场产业嘉宾、投资方及同行同学们的密切关注。许多团队成功与业界专家建立了初步联系,为未来的合作可能性打开了窗口。

严朝旭表示:“评委高度关注项目的商业化路径,例如建议我们在机器人这一高投入的领域,采取“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务实策略,缩短研发周期,逐步逼近理想状态。这种来自产业的视角对我们至关重要。”

温维佳教授在总结赛事时表示:“本次大赛是‘学-研-产’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我们不仅看到学生团队在跨学科协作与系统思维上的出色表现,也通过赛事平台有效连接了学术前沿与产业需求。”

赛事同期举办的圆桌论坛汇聚了来自学界、产业界与投资界的专家。论坛由华欣资本创始合伙人范晋涛主持,以“锚定仿生机器人的未来”为主题,邀请格力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德权、天太机器人产品研发中心总监吕刚、港科大(广州)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学域助理教授聂强以及晟荣资本合伙人许瑶佳等嘉宾,就技术融合路径与产业前景展开深度对话。

此外,本次总决赛得以顺利举办,离不开评委团队的鼎力支持。谨向以下8位评委致以诚挚感谢:

  • 楚夏昆 助理教授(港科大(广州) 先进材料学域)
  • 贺登博 助理教授(港科大(广州) 系统枢纽智能交通学域、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学域)
  • 聂强 助理教授(港科大(广州) 系统枢纽智能交通学域、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学域)
  • 张兴华 先生(天太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监)
  • 吕刚 先生(天太机器人产品研发中心总监)
  • 邓卓辉 先生(格力电器 高级战略顾问)
  • 范晋涛 先生(华欣资本创始合伙人)
  • 许瑶佳 女士(晟荣资本合伙人)

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创人才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高水平平台,也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在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效能。

随着“学-研-产”在港科大(广州)的深度交汇,更具突破性的前沿研究正蓄势待发。一条连接创新思想与产业视野的快车道,已从南沙校园出发,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4日
分类
科广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