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二氧化碳!港科大(广州)项目入选“碳寻计划”首期Top30榜单

最近,在深圳,有一场“碳寻计划”的颁奖仪式。

获奖的团队阵容强大,有来自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高等院校的学者,也有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怀柔实验室等单位的科学家,还有早期初创企业的创业者们。

评审委员会成员也十分重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欧洲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严晋跃、科技部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还有华润集团、河钢集团、海螺集团这样的头部产业伙伴,以及经纬创投、红杉中国这样的投资机构。颁奖仪式也得到了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中国科学网》《南方日报》等数十家媒体纷纷进行了跟踪报道。

获奖的团队,会获得50万元的奖金。评委会还会从这30个项目中优中选优,给出千万级别的资助。

这群“碳寻计划”科学家做的事情,说起来非常浪漫——就是想尽办法捕捉二氧化碳。

人类每年排放500亿吨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当量,科学家用各种技术捕集它们(Capture),把一些利用起来(Utilization)、转化成有用的产品,但还有大量二氧化碳剩余,这些碳怎么办?只能封存(Storage)。这就是CCUS,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群。如果地球变暖1.5 ℃,北极融化的冰会让全球海平面上升0.2-0.77米,约6%的昆虫、8%的植物和4%的脊椎动物会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对普通人来说,我们也正在亲身领略全球变暖的威力。

请想象有一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又比现在更高,全球变暖更严重,人类被极端气候困扰不已,那时我们是否有足够多的办法来应对。

这听起来遥不可及,但在追二氧化碳的人眼里,却是迫在眉睫。

本次“碳寻计划”,我校获奖的项目是低能耗环保固态胺直接空气碳捕集(DAC)试点建设。项目设定了什么目标?将解决怎样的问题?团队里有哪些学者大咖?快来看看吧!

项目名称

低能耗环保固态胺直接空气碳捕集(DAC)试点建设

项目简介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在新的应用场景与减排需求下,CCUS(全称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指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技术)的技术内涵不断丰富与拓展。捕集源由传统的能源/工业设施,逐步拓展到生物质和空气等中性碳源,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已经成为实现气候目标的必要手段和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根据中国二氧化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3),CCUS技术正在被重新定位,成为中国碳中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DAC这类负碳技术,为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托底保障。

基于此,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李佳教授牵头,携手我校信息枢纽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署理主任褚晓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于立军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覆盖多个与DAC技术相关学科的融合学科团队。项目计划完成千吨级大湾区DAC试点的建设、DAC产业链的沿海部署,数字化DAC工厂、环保固态胺材料,以及中国首批模块化DAC样机制造链。

DAC技术在零碳排放路径中的潜能已获得国际认可。通过对多种固态吸附剂的研究,由多名碳中和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打造中国大湾区首个沿海DAC试点。本团队将以零水耗,低能耗,数字化为核心,开发高效环保固态胺吸附剂,并将收录DAC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数据,拟建设每年减排量为2000吨的二氧化碳捕集试点项目。捕集的二氧化碳可用于高效藻类制烷烃研究,以开辟基于负碳技术的绿色产业链。灵活的模块化机体设计,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高效研究路径,将加速实现城市楼宇,工业集群乃至太空的DAC技术部署。 

项目负责人介绍

李佳,现任港科大(广州)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副教授,工业信息与智能研究所副所长。李佳教授于2011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与中国的多所高校任教。李佳教授从事碳捕集与封存研究近20年,是大型排放电源捕集预留与捕集改造方面资深专家,曾主导设计华润海丰碳捕集测试平台,担任上海环境与能源交易所(中国碳市场)清洁能源顾问,谢菲尔德大学客座教授,先后获得超1.4亿的科研及工程经费。

李佳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捕集预留与捕集改造技术、空气碳捕集(DAC)。

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21日
分类
科广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