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老师的艺术家来港科大(广州)读博士,原因是……
“港科广er说”
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
2022级博士生 黄选阳 Nolan
“半路出家的艺术生”
“非典型学术人”
当过老师,转过专业,办过展览
他说他最看重自己艺术家的身份
还坚称自己是个“社会人”
他说艺术家不一定留长发,或者非常文艺
也可以像他一样,十足搞怪
访谈中,他说的最多的词是“好奇心”
本期“港科广er说”带大家认识
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 CMA)学域博士一年级学生黄选阳

Q1 Nolan你好!请做个自我介绍,并分享一下为什么会来港科大(广州)读博士?
Nolan:我是黄选阳Nolan。在来到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就读博士之前,我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老师,同时我自己也是一名艺术家。
我是广州人,因为读书的原因,在香港也生活了几年。香港科技大学要来广州办学校这件事,我在2019年学校奠基的时候就有关注。还留意到这个新学校会开设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这和我自己学习、工作的领域非常相关。我也非常好奇,一个理工科的学校如何开设和艺术相关的专业。
去年开始留意到CMA的官网学术活动的更新,我关注到一些他们邀请的演讲者、还有一些学生的背景,我觉得蛮有趣,就尝试进行申请。
Q2 你如何走上“科技×艺术”这条路的?
Nolan:我本科是在英国读的新闻学,后来到香港城市大学读研究生。刚去城大的时候读的是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的学位,但同时我对于艺术创作很感兴趣。在我一门实践课的老师的鼓励之下,我在中途转去了修读艺术学位,尝试自己动手创作艺术作品,算的上是半路出家吧!
在我看来,港科大(广州)的CMA学域非常看重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或者说是以技术桥接艺术。我自己目前的研究方向偏重于人工智能艺术和人文学科的交叉。

Q3 当老师的经历带给你什么?
Nolan:我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概做了两年半的讲师,参与的是一个比较实验性的项目叫做“科技与艺术”,主要教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比如三维动画、动态图形制作等。
对我而言,教书是挺有趣的经验,特别是教艺术生。他们非常年轻,对艺术有热情。教书能让我保持对新的艺术和创作的敏锐度。另外一方面,“教授别人知识”这种状态让我误以为自己对某些领域是权威的,这种感觉在我看来挺危险的。因此我想跳脱出来,读博士来提升自己的认知。

港科大(广州)的跨学科的理念,把不同背景的人组合在一起。这和传统艺术学院教艺术、绘画、摄影、新媒体,是完全不同的。这些框架是不是可以被打破?这种可能性非常吸引我。所以我觉得是时候了,从自己的舒适圈走出来,回归学生的身份。
Q4 所以你选择来到了港科大(广州),那目前体验如何?
Nolan:学校的设施真的是非常好,第一天我拖着行李箱从家过来,看到体育馆惊呆了,怎么会这么棒!
从就读的体验来说,首先,我想是跨学科带来的一种“激进”感。这个学校有一种“好奇心”,大家都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都会互相理解,在交流之间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这种“新”的状态,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这和我经历过的其他学校都非常不同。我们有一门课叫CMA Seminar,大家会分享自己的研究兴趣。在课上,会观察到科技背景、艺术背景的同学不同的观点交锋。可以说来到CMA之后,我反倒不感觉自己是一个艺术生了。
其次,在艺术创作上,得到了老师的很多指点。和大家分享一组我最近做的AI训练的图像,这些图像主要是根据Stable Diffusion模型尝试根据不同关键词进行生成,随后再使用动画软件对图像进行动画编辑。Jake导师给了我很多专业意见和建议,比如如何控制音乐与动画间的联系,比如如何考虑加入叙事元素。也在和同学们的讨论与交流中,吸收了不少建议。




另外,同学和导师的关系非常融洽,感觉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我的导师Varvara GULJAJEVA在我的论文写作上给了很多指点。我不是典型的学术人,很感激我的导师非常耐心,从学术的角度给与非常多有用的意见。

Q5 读博之后的职业规划?
Nolan:关于职业规划,我不会有很强的目的性。刚去城大时候我其实是想读电影的,但修读了必修课程是新媒体艺术和科技艺术,才转去做了艺术,感觉好像上了一条“贼船”(笑)。我想一步一步做好眼前的事情,下一步就顺其自然。
现在首先希望把博士读好,如果能继续在学界发展当然最好。不过无论将来是在高校做研究或是从事其他的工作,我都不会放弃自己的艺术家的身份。促使我进一步深造的动力是维持“好奇心”,保持灵感,探索创作的更多新的可能。
Q6 在艺术家的身份之下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想要分享的?
Nolan:我的创作主要是是基于屏幕和视频媒介,参与过比较多美术馆性质展览,也有在商场做过一些大型装置。
最开心的瞬间是当我收到了2022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ISEA)展览的入选通知。获得展出的作品是我去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疫情期间,大家被困在家中,只能通过窗户看窗外的同一片天空和云朵。我对这种“共有感”一直很感兴趣,因此收集了在Instagram和Flickr上疫情期间,不同的人拍摄的窗外的天空的照片,用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创作了这组作品。

去年我的作品在上海影像博览会上展览,遇到一个老奶奶,站在我的作品前,一直盯着看。虽然没有去问她的感受是什么,但在那个瞬间就有一种“共有感”。疫情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共有的记忆。
比起上海,广州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中心,但在艺术上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广州人比较务实嘛。香港科技大学选择了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设了CMA,我相信这一定会给广州这座城市在艺术和科技这个前沿的领域的探索带来很多新的可能性。
Q7 对想来港科大(广州),尤其是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的同学们有什么话想说?
Nolan:不管你是艺术背景还是技术背景,甚至两个都不是,都不用害怕,我们有很优秀的教授、学生,我们是一个友好、上进、融合的群体。欢迎大家来就读。如果你在艺术创意、科技手段有一些新的Idea,感兴趣的话,欢迎大家报读。
跨学科是很精彩的事情,来来来,来了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