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在港科大(广州),计算机学者回归艺术“本心”

系列报道“英才访谈”

- 第06篇 -

教授档案

张康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署理主任,同时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计算机科学荣誉教授。他于1982年2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取得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 1990年在英国布莱顿大学取得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2011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取得EMBA学位。张康曾是ACM Distinguished Speaker ,目前担任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 and Compu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Journal of Big Data,The Visual Computer和《软件学报》等期刊的编委,并应邀在多个管理科学、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上作主旨演讲,担任过多个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发表过8本论著(最近一本为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 100多篇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心理学、建筑学、艺术学等领域的期刊论文。张康的油画、书法和摄影作品还曾获得省级大奖,他团队的设计和可视分析作品曾获得国际大奖。

“被计算机耽误的艺术家”——是张康教授眼中的自己。采访当天,张康佩戴了一条花纹繁复的橙色领带。据他介绍,这是他自己的设计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产生的“Jackson Pollock风格”作品。“这条领带对于‘理工男’可能有点花哨,但对于搞艺术的来说刚刚好”,他说。从小热爱书法、画画的他,选择学习计算机工程专业。他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求学、任教,在海外生活了三十多年。凭借着对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在张康学术生涯的最近十年,他逐渐开始涉猎生成艺术领域的研究。

2021年,刚回国不久的张康,第一次听说了正在筹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及一个独特的学域——计算媒体与艺术(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CMA)。张康的学术之路兜兜转转,终于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得以回归本心。

2020年12月1日回国 (经历省一万字),抱着叶落归根、发挥余热、深度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想法加入了珠海 UIC。短短一年,结交了大批朋友,跨越各部门,感激有你们!期间惊喜地发现屈华民教授旗下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CMA,第一个念头便是“This is made for me!”,便使出吃奶的劲申请,万幸坐着过山车进来了!这些年全凭兴趣爱好渐转艺术,居然有了用武之地(真觉得自己是被计算机耽误的艺术家)。完全没想到,广州新校开学在即,接到让我接替华民担任Acting Head的任命,这可是巨大的挑战,任重道远。希望能服务好聚集了顶级学者和数字艺术家的CMA大家庭!”

——摘自张康教授朋友圈

张康老师好!您是计算机工程的博士,在油画、书法、摄影、写诗等方面颇有造诣,请您简要介绍您的研究领域及所获得的成就。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在小学、初中时打了一些基础。我参加的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读的是计算机工程。后来分配工作,在上海的研究所工作了4年,做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工作。读书和工作期间,我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我的书法作品曾获得四川省书法竞赛一等奖,油画作品曾获上海市书画竞赛三等奖。

后来,我获得公派出国的机会,到英国布莱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之后留校在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到2000年期间,我任职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期间的研究方向是软件可视化(soft-visualization)。2000年1月我又去了美国,加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从访问做到终身正教授,离职后成为荣誉教授,研究领域逐渐转到可视化语言(visual languages)。因为无法割舍对艺术的热爱,最近10年渐渐开始涉猎生成艺术,也发表了一些关于美学度量的学术文章,全凭我个人对艺术的一腔热忱。

我在2011年还拿了一个EMBA学位,确实很少有学者去读EMBA学位的。不过刚好那时我在企业有些尝试,也算学以致用。所以我常说自己是“不务正业”。

张康的书法作品

您为什么选择回国,又为什么选择加入港科大(广州)?

近几年其实早有回国的打算。一直留在美国主要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希望孩子的教育不要中断。2018年我给UIC(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做一个硕士点评审委员会的主席,那时第一次接触到国内合作办学性质的高校,纯英语的授课环境和文化挺吸引我,本打算那个时候就回国。

我这个人热爱旅游,跑了六十多个国家,南极我也去过了。我还去布拉格做了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直到2021年才正式回国。回来没多久,听说了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建校,又听说了CMA这个专业,一打听是屈华民教授领衔的,我们之前也认识。我跟屈华民开玩笑,这个专业简直是为我设计的嘛!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申请并有幸加入!  

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算得上是港科大(广州)非常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将计算机科学与艺术融合,它究竟是研究什么的?

广泛地来说研究的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比如,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用在艺术设计上,这个叫做计算美学(Computational aesthetics),它探讨的是用计算机生成作品,也包括将艺术作品拆解出一些细致的指标来进行度量。

反过来讲,艺术设计也能推动技术的发展,这就叫做美学计算(Aesthetic computing)。一个比较鲜活的例子是乔布斯,他本人在艺术方面的学习,推动了苹果产品的设计、产品字体等。

我们在向艺术家展示一些计算机艺术影响之下的作品时候,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如何模拟艺术创作者的情感?我认为至少在短期之内,是无法模拟的。人工智能是基于神经元的模型去模仿人脑,但我们都知道人脑的复杂程度远比计算机复杂。

最近很多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一些职业的讨论。以平面设计举例,随着技术的发展,我认为相对初级的设计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承担,但是非常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人工智能还没办法取代的。

能否分享一些您加入港科大(广州)以后的工作成果?

我首次提出了一个“元宇宙慕课”( Massive Open Metaverse Course)的概念。在这种课堂场景之下,任何人都能操作自己的数字分身进入到虚拟空问,是一种更具沉浸感、更智能、更真实的在线教育模式。MOMC可承载高维时空信息,兼容慕课(MOOC)中的教学、作业、评估和考核方式,进一步融合实训及实践需求。目前我们在尝试将“校长第一课”等课程中制作成“元宇宙慕课”,让相对来说标准化、重复的课程体验更加丰富。

CMA学域牵头建立的CMA Lab马上要投入使用了,拥有非常先进的设施设备,将会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

港科大(广州)正在建设的CMA LAB一角

您招收学生的标准是怎样的?如何培养学生?

我现在指导10个博士生,他们的背景非常多元,有建筑、艺术设计、计算机、甚至有车辆工程背景的。而我以前指导的学生,大多数以计算机背景为主。因此关于培养的方式我也在探索。不过有一点原则,我强调学生的自主、独立。

我的风格是,玩的时候应该放得开,但是做事的时候要投入。特别我们是搞艺术的,不能太死板,对吧?上个学期的团建活动因为疫情原因搁置了,最近我会带学生们去佛山的大地艺术节参观。这学期我教授一门《书法的计算方法》,我计划带学生们到安徽泾县的红星宣纸厂去调研。我希望学生们边玩边学,寓教于乐吧。

张康带学生看艺术展

您在港科大(广州)工作、生活的感受如何?

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港科大(广州)从空间上、概念上都完全支持我们发展交叉学科。从空间上讲,在教研设施集中的核心区,我在五分钟之内就可以从一点到另外任意一点,这给交流带来很大便利。从概念上讲,我们枢纽、学域的架构,打破了传统“院”、“系”的限制。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一位教授发信息跟我说,他也对Jackson Pollock(美国著名画家)有研究,要来和我交流交流。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是加入港科大(广州)以来的最大体会,交流才能促进创新。我希望推动学域往这个方向走,多招一点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心理学的、哲学的、建筑的,等等。当然,还是要合作,合作才能激发创新。

张康在做学域介绍

请您用一句话推介港科大(广州),邀请更多人才加入。

港科大(广州)是全球少有的几个全面提倡交叉学科建设的高校,校园的物理结构和学术架构,都为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欢迎有志之士加入!

发布日期
2023年02月22日
分类
科广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