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湾区智能交通科学研讨会在港科大(广州)召开

5月4日至5日,2024大湾区智能交通科学研讨会(The 2024 Greater Bay Area Symposium on Smart Transportation Science)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及北京、成都、西安、南京、苏州、福州、武汉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和学者,以及来自派尔城市、比亚迪等工业界的180余位业内人士齐聚一堂,聚焦智慧交通技术、绿色交通出行、低空经济等领域,共话、共谋、共创智能交通未来发展。

5月4日上午,2024大湾区智能交通科学研讨会正式开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首先致开幕词。他向到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港科大(广州)的建校历史、学校交叉融合、锐意进取的办学理念和研究精神,以及智能交通学域的创办初衷。
随后,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的3位资深教授进行精彩纷呈的主旨演讲。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讲席教授罗康锦首先作学术报告。近年来,他的研究着眼于提升基于区域的随需公交服务水平。在实际运营中,出行需求在时空分布上的不确定为随需公交高效运行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罗教授团队的研究通过构建随机规划模型并设计基于可靠性的梯度下降算法,大大降低了在不确定影响下随需公交排班和调度的运营难度,为城市级别的随需公交区域设计提供了规划指导。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讲席教授杨海为研讨会带来了第二场主旨演讲。他首先回顾了交通需求管理的经典手段,随后提出了一种名为“预约兼限额”的新型出行需求管理策略。杨海教授从理论角度肯定了预约兼限额策略在保证交通出行公平性方面的作用,并从实际角度评估了该策略的可行性与灵活性,与在场嘉宾就此展开了深入讨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院长、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孟强作第三场主旨演讲。孟强教授介绍了公交车电动化趋势下的场站选址服务和线路排班的改革。孟教授的研究结合了传统的优化建模的理论方法与强化学习兼代理人仿真的数据驱动方法,为新加坡电动公交的运营提供实际可行的调度方案。此外,基于与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统二十多年的合作经验,孟教授分享了其对交通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差别和看法,令青年学者颇受启发。
本次研讨会举办了五场主题报告。来自中国香港的10位专家学者先后就新兴出行服务、交通需求管理、绿色交通与可持续、人工智能、城市物流及低空经济等方面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与成果,为与会者带来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研究。
主题一:Emerging Mobility Technology and Systems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李森博士探讨了自动驾驶网约车的使用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公平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区域公平与社会公平两方面,李博士通过量化的指标展示了自动驾驶网约车对不同区域、不同收入人群的差异化福利。

香港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叶洪波博士分享了城市轨道列车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叶博士提出了一种在节能驾驶原则下根据轨道状态以及运营需求快速改进列车最优行进速度的控制算法,可为更复杂的现实场景运营快速提供可靠的行驶基准。
主题二:Green and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系副教授许敏展示了她的团队在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客户自助服务的系列研究。其中,她着重介绍了在考虑用户对自助服务的不同偏好时应当如何从系统最优的角度确定城市物流配送站选点及运输价格。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系助理教授王琨博士着眼于空中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介绍了将传统航空燃油逐步替换成可持续航空燃油的积极意义,并通过一个博弈论模型阐述了廉价航空在替换过程中相对于全服务航空的优势,对航司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差异性补贴政策建议。
主题三:AI in Transportation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马玮博士介绍了关于城市道路街边上下客行为的研究。马博士的研究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统计推断方法,对街边上下客行为造成的城市拥堵进行了量化分析,并阐述了在统计推断中减少机器学习预测偏差对结果准确性的作用及其处理方法。前沿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引起了现场热烈讨论。

香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柯锦涛博士介绍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的城市交通数字孪生平台。该平台集合了数据收集、出行需求处理、供需匹配、路径规划、停车位寻找等多种共享出行服务的运营模块,并基于香港城市路网进行了可视化展示。该平台可快速展现城市交通共享出行的实时、动态运行状态,为城市管理者进行决策辅助。
主题四:Urban Freight, Logistic, and Deliveries

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学系副教授周浩辉(Andy Chow)介绍了利用强化学习进行实时物流分配的研究工作。他的团队考虑了接单和订单取消等实际问题,并通过真实数据对比了强化学习方法与传统优化方法在不同场景、不同需求量下的适配性。

香港大学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系助理教授张芳妮博士从众包服务模式的角度为理解城市物流带来了新视角。她通过建立博弈论模型,分别在不同的包裹载重量情形下探讨了客户与众包运输者的选择行为,并在市场均衡的情况下分析了众包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及服务平台的最优策略。
主题五:Low-altitude Aviation

香港理工大学航空与民航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刘威介绍了该系在低空无人系统与经济方面的研究方向和展望。随后,刘教授重点分享了团队在不同地点、不同任务场景中的无人机服务范围设计和航道规划研究,在现场引起广泛讨论。

香港理工大学航空与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吴凌霄博士介绍了团队在无人机城市货运场景下的研究。吴博士的研究对比了无人机直送、卡车直送、卡车、无人机协同配送等不同模式下的最优运营成本,并利用城市需求数据估算了潜在的短期和长期收益,肯定了逐步利用无人机进行城市货运的可行性。
会后,与会人员先后参观了嗨呗天地、元宇宙联合创新实验室、交通行为心理与安全实验室、智能自动驾驶中心等校园场所,对港科大(广州)的校园环境、创新氛围、实验资源有了充分的了解。


从大湾区出发
聚焦智能交通
论道产研发展
此次大湾区智能交通科学研讨会
不仅架起了学术交流的桥梁
也加强了学界与工业界信息、资源对接
为大湾区智能交通飞速发展
“低空经济”腾飞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