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一束光,照亮你的引路人……

提灯引路,路漫漫其修远

言传身教,教谆谆而明道

老师,如一束光

引领每位学子窥见星辰大海

今天

让我们把这束光

也聚焦每位可敬可爱的老师。

9月10日

第40个教师节来临

港科大(广州)

举办了首届“狮子洋之星”颁奖仪式

从全校14个部门选出的13位获奖者

有授业解惑的年轻教授

有聚焦科研的实验室“大牛”

有宣传校园故事的“整活大师”

也有专注校园设施和校园服务的“守护神”

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

为港科大(广州)的发展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笃志星”获得者:信息枢纽梁俊卫、学术人力资源处林伊畅、公共事务处彭博
“笃学星”获得者:系统枢纽蔡毅、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央实验室应哲涵、功能枢纽周腾
“笃行星”获得者:工程管理处黄梓聪、功能枢纽李沐睦、校园服务处束盈萱、学生事务办公室周娟
“笃爱星”获得者:工会办公室李品婷
“笃信星”获得者: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央实验室樊圣垚、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所黄敏锐
“狮子洋之星提名奖”获得者:蔡静、陈模军、邓恺彤、方智、侯雨箫、李贝津妮、李兆伦、石军、王鑫、张皓炜、周瑾

颁奖仪式上

多位校领导与教授先后发言

他们从自身经历出发

畅谈关于教书育人的体会与故事

校长倪明选教授

“If you don't enjoy interacting with students, this is not the place for you.”颁奖仪式上,倪明选校长谈到,他在招聘教师时常会提到这句话。作为一位已经指导了74位博士毕业生、从教经历超过40年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倪明选校长指出,教育是良心的事业,为师者要发自内心地愿意与学生在一起。

倪明选校长谈到,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他也深刻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视。“国家发展靠科技,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倪明选校长指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在高校。聚焦教育、科技、人才,是港科大(广州)的使命。“我们需要努力,让港科大(广州)成为教育界的表率。”

回顾创校历程,倪明选校长感言,港科大(广州)从无到有,已经创造了一系列“奇迹”。他衷心感谢每位怀抱梦想与激情加入港科大(广州)的教职员工。“教育是一份充满挑战又极具意义的事业,港科大(广州)的历程刚刚开始,让我们继续努力!”

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

“今年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也是我作为教师度过的第40个教师节。”回顾从教生涯,屈哨兵书记发出感言,能成为教师,参与到国家培育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队伍中,感到无上光荣。
他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过去数年里,关于教师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屈哨兵书记指出,港科大(广州)的老师们有基础、有实力、有前景,能够成为这样的教育家。

屈哨兵书记特别诠释了今天“狮子洋之星”颁奖典礼这个名字的由来,“香港有狮子山,广州有狮子洋,作为位于狮子洋旁的大学,我们需要共同打造具有港科大(广州)特色的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提高站位,缔造出具有广州气派的面向大海联通大海的文化。

系统枢纽智能制造学域主任汤凯教授

“我出生在教师之家,但我自己的人生志愿是成为一名作家,长大后又出于对数理化的喜欢,成为了一名软件工程师。到了42岁的年纪,我突然感受到内心的召唤,我不想再当‘码农’了,所以,我又从工程领域转到了教育领域,成为了一名教师。”颁奖仪式上,汤凯教授动情地回顾了自己人生中的一系列重要节点。

他表示,从教20多年,自己培养出30多位博士生和硕士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教师这个行业的快乐,就是以培养别人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我还希望在智能制造的方向上尽己所能,培育更多人才,干到70岁也可以。”

系统枢纽智能交通学域主任、低空经济研究院署理院长杨柳青教授

“我大学一毕业便在一所院校当老师,当时只感到重复授课的无聊,不想蹉跎岁月的我,选择了离开讲台,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期间,我接触到很多杰出的教授,他们改变了我对老师的看法。我发现从他们身上,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和能力,还能学到人生的态度。所以我选择回到讲台,这一干就是20年,这20年来,我一点都没觉得枯燥和漫长。”杨柳青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她两度做老师的心路历程。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同时自己也得到学习与提升。哪怕我从‘小杨老师’干到有一天成了‘老杨老师’,也会感觉很幸福。”

系统枢纽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域主任齐众教授

从新加坡到香港科技大学,再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齐众教授分享了从教20多年来,在高校的不同角色中,曾经面临的各种挑战——在面对300多人的大班授课时,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到核心的知识?相较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在不断地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

“近年,我加入到港科大(广州),来到这里,我的使命不仅是教书,还要打造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域,让其成为强大、高端,让师生得以全面发展的平台,这于我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我很感谢这样的挑战,让我不断创新教育的经验和模式。”

师泽如水,润物无声

师恩如光,微以致远

让我们铭记师恩

致敬港科大(广州)每位教师!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10日
分类
校园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