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声音河流》首演!周深献唱!背后有港科广力量+++

19日晚,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节目《声音河流》音乐会在中国香港红馆上演。本次音乐会由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创作并执棒,特别嘉宾周深献唱,并由香港管弦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及澳门乐团组成全新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管弦乐团作全球首演。谭盾先生历时12年打造的《声音河流》音乐会吸引了海内外的目光,最后演出舞台的呈现不仅有宛如天籁的音乐,还有现场舞台充满自然气息和各地文化图腾风格的的光影,时而如奔腾的海流,时而如银河落九天,随着旋律和歌声交织出一场声画盛宴。作为谭盾的御用舞台视觉团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三学子林润谷及其妻子柯咏恩共同参与了本次《声音河流》音乐会的舞台视觉工作,他们还曾参与过谭盾2023新年音乐会的《慈悲颂》节目、2023香港WE音乐节,今年年底也将迎来与谭盾先生合作的新演出。
2016年林润谷从麻省理工学院硕士毕业后就回国创业,在新媒体艺术行业积累了七年经验后,他选择来到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攻读博士学位,投入到更纯粹的创作和研究当中。

谈选择港科大(广州):学校能真正做到打破常规,鼓励创新
INFO HUB: 我们注意到你现在已经博三了,也就是港科大(广州)刚成立时,你就选择来这里读书了,可以谈谈为什么选择港科大(广州)吗?这所大学吸引你的是什么?
林润谷:在来港科大(广州)读PhD之前,我已经有7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我比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当初选择来港科大(广州),主要是因为计算媒体与艺术(CMA)这个专业和我的背景、经历以及未来的探索方向都很匹配。此外,学校的愿景、专业划分都很创新,让我相信,学校能够真正做到打破常规,鼓励创新。
INFO HUB: 这所年轻的大学可以说与你共同成长,回看自己三年前的选择,你有什么感受和评价?可以谈谈你在港科大(广州)的就读体验么?
林润谷:我当时首先联系了我现在的导师——张康老师,第二天就来到学校旁听了他的组会,同时也认识了其他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的师生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入学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首先,港科大(广州)发展得非常快,短短几年就成为全球顶会的常客,其他学校老师口中的“卷王”;其次,包容性很强,尤其是我们的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学生的背景非常多元化,涵盖技术、工程、设计、艺术等领域,大家平时的交流中常常能碰撞出许多灵感的火花;此外,这里的自由度很高,除了发表学术论文,我们的专业也鼓励学生做作品和展览,甚至系里每年都会资助学生到林茨参加全球最大的电子艺术节。
INFO HUB: 三年来,张康老师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他对你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哪些指导?
林润谷:在来港科大(广州)之前,我虽然有丰富的数字艺术实践经验,但我没有发表过论文,是张康老师带领我走进了学术研究这道门,给了我非常大的指导和帮助。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第一年就成功发表了5篇论文。张老师他是从计算机跨到了艺术相关的探索上的,所以他非常开放和包容,在学术上也给到我很大的自由度,鼓励我在自己的实践领域中探索,比如参加展览和演出。虽然张老师性格随和,常常和学生打成一片,但他在学术上非常严谨。他教会了我,学术是一辈子的事情,每一个成果都会伴随终身,不要想着走捷径或耍小聪明。
INFO HUB: 你在港科大(广州)的工作模式是什么样的?
林润谷:我们的方式基本上是每周有个组会要讲自己在做什么东西,然后导师也会给一些建议和反馈,然后再去推进。因为我之前的工作经历和参与这些艺术项目的经验,所以我比较快地找到自己想要做的内容。我动手能力比较强,所以我做东西会比较快,迅速地把一个原型做出来,发表或者参加展览,从而更快能拿到结果。在这种快速迭代和思考里面就能够更快地去建立起来自己研究领域主线。
其实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都是一个迭代的过程,Learning By Doing是我从MIT学习到的研究方法,就是我通过做的方式去学习,然后把自己抽离出来,再去看自己做的内容和别人做的内容有什么区别,有哪些理论可以去支撑,接着再继续做,然后再抽离出来,慢慢地通过拼图的方式就可以大概拼出自己内容的一个版图。我现在除了《Body Cosmo(身体宇宙)》,延申舞蹈作品《Dancing with(in) your Bio-body》,还有书法的作品《Bio Ink(生命墨水)》,然后还有一个叫《Cell Space(空间细胞)》。这一系列的作品都是跟生命数据相关的,都是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探讨我们人类的大脑、身体与媒介之间的纠缠的关系,以此形成一条主线。


谈《声音河流》舞台视觉设计:从文字、纹样、建筑、环境中提取元素进行创作
INFO HUB: 我发现你几乎所有的作品用了很多种多样的媒介,如音乐、舞蹈、建筑、光,还有书法,这是受到了学域的影响,还是别的原因?
林润谷:音乐、舞蹈、戏剧主要是受到我太太的影响,在和谭盾老师合作之前,我们就和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现代舞团、广东实验剧团有过多次演出的合作,合作中,我们也尝试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来港科大(广州)之后,学术环境其实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去实验更多的媒介和交互方式。
比如《Body Cosmo(身体宇宙)》这个作品中,我第一尝试运用脑机接口与艺术表达相结合。最开始构想是让体验者在自己的身体同时在宇宙里面去体验。当时考虑说既然在自己的身体里面去体验的话,我们是不是能够把脑电波心跳等等这种数据融合到整个体验里面,让体验的人能够感知到自己生命的张力和生命的存在。像这样的一个想法,以前在实践中有想过,但是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最后都没有落地。
INFO HUB: 在这次《声音河流》音乐会的舞台视觉设计中你的创作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
林润谷:这次创作的《声音河流》舞台视觉是基于谭盾老师对音乐的构想而展开创作的。谭老师12年间,沿着丝路冥想,带着他的照相机和手机,走了许多不同的地域,听音寻路记录了16个地方的历史遗音,他把交响乐团摆成一条河流,所有的音色、节奏、织体和旋律,都按照这条河流的走向来创作,包括我们的舞台视觉。
谭老师用书法画出他走过的线路,这里凝聚了他与自然的对话、他与历史的感应,以及他内心深处的足迹。循着他的路线我们踏上探索视觉设计旅程……
声音河流里面有2条线不断串插交织,一条是历史的声音(16部微电影),一条是未来的声音,这两种声音既是对抗也是融合,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张力,用视觉设计来回应如此厚重的历史内容,是个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克制,我们需要用克制的方式去寻求历史表达未来,不能炫技,不能是浮夸的特效,也不能是炫酷的动态,而是像看不见的装置一样呈现,达到一种融合,声音不受视觉分心,视觉能增强音乐的专注度以及想象力。



从一开始头脑风暴中,我们研究每个地方的民族文化特色,从文字、纹样、建筑、环境中提取元素进行创作,由于历史上,地方之间的关系是不停改变,各地文化也不断参杂融合,所以我们要寻找要思考提炼出每个地方最纯朴最原始的元素符号,不断地迭代,过程中化繁为简。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声音已经有了,其次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地域,也就是自然,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研究中发现无论纹样还是建筑,设计灵感都是源于当地的自然元素,比如草原、沙漠、鸢尾花、恒河等等。不一样的地方沙漠的气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最后的视觉中运用最大量的元素是各个地方的地域色彩。
有一次和谭盾老师聊创作,他提到了地铁,我们突然想到,地铁轨道如丝绸之路的骆驼,承载着现代人的历史,犹如时光飞梭,于是我们提炼各地域色彩,让光影带着观众穿越时空,穿越到每个地方听历史的遗音,每一次到达都是一次感受,由心而发,因声而醉。

INFO HUB: 创作过程中你们有用到AI工具吗?
林润谷:我们的创作中使用到大量AIGC工具,包括Midjourney、SD ComfyUI与创意编程工具Touch designer进行配合。人工智能虽然在创作上提供很多便利,但却容易丢失和质感和极简叙事性,所以我们在智能之上也加入了很多人工,这一点也是值得思考和未来的探索。

谈自身经历:“我是凝固的音乐,你是流动的建筑”
INFO HUB: 我看到了你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你原来是学建筑的,从建筑转到了新媒体艺术,这中间是怎么进行这个跨越的呢?
林润谷:我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的时候其实就更多去关注很多科技相关的东西,比如Media lab里作为谷歌眼镜的第一批AR开发者,参与学院零碳复合材料的参数化模型开发等,所以毕业之后便选择了科技、设计与艺术交叉的方向。
建筑设计也不全算工科,它也是比较跨学科的,既有工科的一面,也有设计和艺术的那一面。我太太是学作曲的,我和我太太经常开玩笑说:“我是凝固的音乐,你是流动的建筑。”
INFO HUB: 一直听说学CMA的话需要会代码,所以现在在你们的课业中更需要计算机基础很强的人吗?
林润谷:CMA挺多学生都会代码的,也有部分学生代码能力会弱一点,但是他们的艺术的能力就会更强一点。有的工科更强的比方有技术背景的人,他们的艺术相关的一些知识可能就会相对弱一点。但是这两类人是可以互补的,平时老师也会鼓励不同的专业背景的学生去合作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才既有深度也有广度,既有艺术也有技术。
INFO HUB: 那你在技术和艺术两者之间更偏向哪一种?
林润谷:我属于比较中间的,因为我本身不是技术出身,但我特别喜欢技术,所以我会比纯艺术的人技术强一些,会比纯技术的人艺术认知相对强一些。
INFO HUB:你如何理解计算媒体艺术?
林润谷:计算媒体艺术的话它其实很广,在学校里老师的方向也是有很多的,包括像我们现在做的这种叫数字艺术,就是用数字媒体的手段,或者是这样的一些创新的科技的思维去做艺术,然后去让观众意识到一些比方说艺术能够带来技术,能够带来哪些艺术的突破,对哪些传统的技艺术的延伸,还有甚至可以用来对一些社会的问题,一些现在面临的比如环境问题等等,去做出一些艺术作品去引起人们的反思。
这一块叫数字艺术,然后我们学域其实也有老师做人机交互(HCI),HCI探索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它也可以做的比较偏技术,也可以做的比较偏艺术一点。然后也有老师做可视化,可视化它在这种数据和内容被可视化过程中,也是需要用到一些艺术的手法,让可视化的内容更加的就是吸引人,然后讲述的内容更有趣更生动,也有研究像比如说研究色彩的研究电影还有声音的等等,计算媒体艺术其实还是比较包罗万象的。

INFO HUB: 你读博之后,状态跟之前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做作品有什么不一样?走学术的艺术家和做纯艺的艺术家有什么区别?
林润谷:我觉得实践和教学和自己的创作,它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而且在今天这种技术变革这么快的时代,也是需要这样一种状态才能够不断去产出新的一些作品的想法。
做艺术其实也是有不同圈子的,比如发Art paper这些艺术家就是一个圈子,我们过去参加了一些会议,比如SIGGRAPH、VISAP、ISEA这些会议都去参加了,会认识这个圈子很多人。大家在不同的圈子,所关注的东西可能会有点不一样,不觉得有什么鄙视线存在。
谈未来计划:将围绕“媒介即艺术”等三个主题探索
INFO HUB: 你的很多作品都会探讨一些哲学上的东西,是你平时比较爱思考这类问题吗?
林润谷:哲学是所有学科的终极形态,特别是做艺术,哲学可以帮你更深入和有结构化地去思考一个问题,他给你提供很多不一样的角度。比方说我最近挺喜欢后现象学的,后现象学探讨的是以技术为媒介,人在这个世界的体验是如何被概念化。后现象学指出我们与技术之间有四种关系,而我们平时很少从哲学层面去思考这些关系的概念化。其实,我们常常在解决具体问题,但哲学则能将我们抽离出来,帮助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概念化。
INFO HUB: 你会需要经常地把自己从这个肉身世界抽离出来,从一个第三方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的感觉?
林润谷:对,学习以哲学的方式去思考的话,会让事情变得更有趣,它的深度会更深一点,它会一层一层地去抽象化一件事情。

INFO HUB: 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作品吗?
林润谷:Embodied Brainmedia,中文应该叫具身脑媒介。
脑媒介这个词是一个学者叫Flora Lysen提出来的,她提出这个词就是说当大脑和媒介结合的时候,它不是一种用户和工具之间的关系,它会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然后给我们提供新的感知、知识和经验。在早期从60年代到80年代就是那一批Brainmedia的艺术研究所构建的理论中,他们当时一直在强调的是The Self自我,他们缺少去关注我们身体在这个世界的一个作用。
所以我提出Embodied Brainmedia,也是希望从去研究The Self转移到去研究我们的Body,就在脑媒介这个框架下研究我们如何从关注The Self到The Body。因为像梅洛庞蒂说就是我们身体是感知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媒介,包括像后现象学也提到说,当技术改变我们的时候,它其实并不只是改变自我,而是它会完全改变我们的身体和我们跟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

INFO HUB: 可以透露一下你未来的创作或者发展计划吗?
林润谷:我未来的创作的计划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媒介即艺术”,探索如何将媒介理论和新兴技术应用于设计和艺术,以增强创作实践;“身体即媒介”,研究身体、大脑与媒介的纠缠关系,以及这种动态系统如何激发新的感知、认知和交流形式;“空间即媒介”,通过空间计算扩展人、机、空间共生的概念,创造沉浸式、互动性的空间实体。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尤其是像GPT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我们看到了主体性的转移。这些智能机器往往在不经意间运行,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进而引发了关于我们与技术之间关系演变的深思。我们是否面临海德格尔所描述的“框架化”(enframing),还是存在新的艺术探索的潜力?
这就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机器创造力的时代,人类身体扮演什么角色?我们是否会成为“幽灵外壳”(Ghost Shell),或是如Homewood所称的“纠缠的组合体”(entangled assemblages)的一部分?我提出“具身脑媒体”这一概念模型,灵感来自Flora Lysen的脑媒体概念和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具身理论,试图重新审视大脑、身体与媒体的纠缠关系。
林润谷 Rem
实践艺术家,跨界设计师,学者,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理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的博士候选人。他通过研究与创意实践的结合,探索具身交互、脑媒体和媒介理论的交叉点。研究关注三个主要领域:“媒介即艺术”,探索如何将媒介理论和新兴技术应用于设计和艺术,以增强创作实践;“身体即媒介”,研究身体、大脑与媒介的纠缠关系,以及这种动态系统如何激发新的感知、认知和交流形式;“空间即媒介”,通过空间计算扩展人、机、空间共生的概念,创造沉浸式、互动性的空间实体。相关论文发表于SIGGRAPH, LEONARDO, SIGGRAPH AISA, VCIBA, ISEA, IEEE VIS AP, CHI PLAY and VINCI等国际期刊与顶会。艺术作品在Ars Electronica、VISAP Art Gallery、Siggraph Aisa XR、ISEA Creative Work、VINCI Art Gallery、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深港建筑城市双年展、深圳城市与规划展览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