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过五四:他们在港科大(广州)解锁N种人生副本
大一本科生小赵那双在课堂上奋笔疾书的手,转身就剪出百万播放的“AI帮你背古文”爆款视频;
网球场大战机器人归来的海归“青椒”梁老师,反手就开始在小红书尝试用表情包解释强化学习;
行政楼里最会哄校猫的小王老师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又要去参加救助边缘人群的志愿活动——
在港科大(广州),这里的青年人总有着数不清的“斜杠身份”,五花八门的兴趣,层出不穷的点子……他们可以在港科大(广州)尽情解锁自己的人生副本,更是在给传承百余年的五四精神写下新的注释。
01 用青春,播撒思维火种


2020年2月,B站知识区一条名为《桃花源记》的视频悄然走红,画面中实时绘出的简笔画与清澈的少年朗读声交织,视频浏览量现已达13万+。这条视频的作者,是彼时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的赵敬尧。这条本用于辅助自学的创作,赢得了百余条“求更新”的呼声。
如今,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大一的学生,赵敬尧在B站已拥有11.5万人关注。最新更新的一批视频里,他正尝试用AI生成的动态画卷重构古典文学解构范式,让晦涩的文言文化作千万学子备考的“记忆神器”。他逐渐意识到技术的普惠价值,“原来科技不仅可以解自己的题,还可以答他人的惑。”

“最早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分享游戏,锻炼口才。”赵敬尧回忆道,小学时,父母发现他对游戏攻略视频感兴趣,并非简单制止,而是尝试引导他亲自录制解说视频。赵敬尧的父母为他安装了第一个录屏软件,意外地开启了他长达10年的视频创作生涯。
“我做视频并非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思维的搭建。”为了优化视频的制作流程,赵敬尧将技术探索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上高中后,他开始学习Python,编写脚本实现半自动化剪辑,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重构古文经典,同时,他还会分享自己多个学科的学习和记忆方法,视频累计播放量近900万。

来到港科大(广州)后,赵敬尧在科普创新的坐标系上找到了新方向。“我在中学就通过交流活动了解到这所大学,入学后感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被完全调动起来。”赵敬尧加入了学校的学生科协,并成为广东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联网重点实验室的志愿讲解员,用大众熟知的通俗语言“拆解”硬核技术——根据参观群体的不同,赵敬尧在讲解上也会各有侧重,从具体项目的实操到应用前景、再到项目社会发展价值,他总有办法让参观者快速理解复杂的科研内容,将知识内核传递。

在2023年省级科普竞赛上,他与智能制造学域博士生傅子川的参赛作品《3D打印服务低空经济(中英双语)》获优秀奖。赵敬尧负责视频的制作和录音剪辑,“好的科研需要好的故事来讲述,内核与表达从来不是对立面。”在他看来,科普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天然处于知识传递的中间位置,能更好地衔接专业知识与大众认知,帮助大家了解科学、热爱科学。
正如赵敬尧所说,“做视频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是‘创造价值、影响他人’的使命感。”——无数考生私信感谢他的视频“救急”,让他深刻体会到“青年的创作绝不应困在象牙塔”。

这种认知,同样源自他在港科大(广州)的独特体验。跨学科课程让他理解技术伦理,项目式学习教会他系统思维,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资源为他提供了技术验证场景。赵敬尧对“科研”与“科普”的关系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理解:科研要诠释的不仅是技术赋能文化的新可能,更是一代人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当代注解——用最硬核的技术做最浪漫的事,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五四精神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每个青年寻找‘我能为社会创造什么’的具体行动。”谈及未来,赵敬尧眼中闪烁着光芒。进入大学后,他的B站账号已停更一年,正计划通过精进技术打磨视频作品。目前,他正筹划账号的转型方向,期待为大家带来更为专业、有意思的创作。
106年前,青年们高举“科学”的旗帜,用呐喊唤醒一个时代;今天,港科大(广州)的学子用代码、镜头和实验数据,让文化与知识在数字世界中活起来。赵敬尧从不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作为普通学子的一员,他了解大多数人对知识的需求,能了解好这一需求,并从实操方面输出直击“痛点”的科普内容。他的故事也是港科大(广州)青年学子的缩影——以兴趣为舟,以科技为桨,在文化学习与科技创新的激流中,划出一道道充满希望的航迹。
02 走出虚拟,让AI长出触摸现实的手


实验室里,机器人正在他的操纵下学习“社交礼仪”;小红书后台,数百条技术问答和科研讨论的弹窗向他发来;网球场上,拿到校园冠军的他,称自己为“网球3.0无水”——这是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人工智能学域助理教授梁俊卫博士的日常三重奏。
如今,这位“90后”科研人员正用一场具身智能领域的科研突围,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的多维可能性。来到他的实验室,一台双足机器人正在学习巧妙地避开障碍物,走向目的地。“这不是简单的避障,而是让机器人理解人的‘社交距离’。”正在操纵机器人的梁俊卫告诉我们,他们研究组正在研究机器人的社交导航功能,确保机器人能在人的社交轨迹内,规划自身行走路径并保持礼貌距离。

2021年,梁俊卫手握美国卡梅基隆大学博士学位和谷歌35万美元年薪的工作offer,但这位广东青年却毅然选择回国,“因为我明白,只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做成符合中国应用场景的技术,而这所大学恰好能满足我对科研自由的所有向往。”梁俊卫如是说。
2022年,才加入港科大(广州)不久的梁俊卫,果敢跳出原先计算机视觉的科研舒适区,以领先行业大势的眼光将研究内容做了交叉融合,转向“具身智能”这一领域。“最主要是受到学校融合学科理念的感召,希望可以用融合的理念做出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成果。”由于本身是网球运动爱好者,他的一个长期项目就是“教机器人与人类打网球。”如何让机器狗看到球、接到球并完成与人类对练的行为,如何优化它的击球轨迹……当中每个细节都值得深入研究。

“在港科大(广州),我可以大胆地尝试将爱好与科研相结合,比如把自身对网球的战术理解注入到机器人训练当中,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梁俊卫解释道,“这不是最快可以产出‘成果’的科研,但是这个课题的出发点是我的爱好和兴趣,港科大(广州)对我们青年教授的多元评价体系,让我来到这里的科研起手式可以不着急低头赶路,而是先抬头看天,定下我的科研‘北极星’。”

的确,技术创新离不开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长聘制学术人员制定了涵盖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术贡献等多范围的整体综合评估体系,帮助很多像梁俊卫一样的青年教授能够“以兴趣驱动科研”,成为定义问题的领军者,而非“流水线上的论文工匠”。
作为港科大(广州)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成员,梁俊卫更将跨圈层学术交流视作个人使命。他深知中国青年学者应当扎根祖国,心怀世界,并鼓励学生多参加不同地区的学术会议,与全球学者交流,以所学所长助力祖国的繁荣发展。

在大学两年多以来,梁俊卫的“斜杠”属性得到充分释放。社交媒体上,他亦是拥有近万粉的小红书科普达人。“科研科普需要分层传播,我习惯用知乎写科普长文,用小红书发机器人视频点燃观众兴趣。”这种新媒体思维源于他早年的一次“出圈”经历——2019年,他和斯坦福李飞飞教授合作的关于机器视觉相关研究的论文被自媒体报道,产生了不错的影响力。这也是他开始主动下场玩转社交媒体的起点。“我的学生有不少都是先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我的研究,并最终来到我的团队。”这让他愈发意识到,“科学家要做让公众‘看得到’的科研,要成为知识的‘翻译官’。”如今,他要求团队学生不仅要有“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向公众“解释问题的能力”。“团队的每项科研成果都要有中英文双语解读,以便让更多有志科研的学生从中受益。”

与梁俊卫的交谈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他身上折射出的新一代科研人的特质——勇于探索、敢于担当、拒绝“唯论文”论、拥抱多元发展、开放开源的心态。他曾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百度奖学金、WAIC云帆奖、AI100青年先锋等荣誉,他也是学校网球比赛的冠军、全校师生推选出的“狮子洋之星”,他坚持做有温度的科研,持续向公众科普前沿技术,实现学术影响力与社会价值的共振。
“我们有人才,但更要成为时代的人物。”这是梁俊卫对自身的期许,亦是他对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的注解:当科研理想遇上湾区热土,在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中,中国青年正以更立体的姿态走向世界科技前沿。
03 风雨中,生出的勇气之花


在港科大(广州)的行政楼里,王彤的工位上摆着一只从哥伦比亚大学带来的纪念熊。这只从毕业就带在身边的纪念熊,见证了她从大学到职场,从求学美国到建设祖国的转变。
2019年初到美国时,王彤是希望通过学习了解美国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让她一直致力于做的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公益工作,可以有更体系化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从在中大读本科期间,她就一直坚持参加公益救助组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美国的整个社会救助制度和组织的确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我也通过在社区和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实习,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是很快,疫情来了。”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纽约作为重灾区,王彤亲历了街头的恐慌、地铁的空荡以及针对亚洲人的暴力事件。“这种误解和歧视不只在校园外,哪怕在大学课堂上,也总有教授、同学对着中国留学生发出不友好的言论,我们总会据理力争,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的错误言行进行反驳、投诉和抗争。”

那段时间,王彤感觉到自己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们成了她想帮助的那类“弱势群体”,然而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恶意,她却发现,很难在美国找到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反而是中国大使馆及时送来的防疫物资,让她重新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关怀和牵挂。“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始终牵挂着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命运将我们抛向何方,祖国都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这段经历,王彤一直不敢和父母倾诉,但一切积攒的情绪,都在过年的一通视频电话里爆发了。“我在手机里看着妈妈在包饺子,却不敢告诉她我已经几个月没怎么出过门,甚至我生病晕倒在房间,醒来的一瞬间喊‘爸妈’,却意识到这里只有我自己。” 这种独自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通过疫情放大,王彤感慨道:“那时候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家国情怀,理想从不是悬浮在真空之物,而是需要文化根系和情感联结的滋养。我要回国!我要回家!”

回国后,王彤选择加入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她将自己的求学经验融入到高校行政工作,在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的价值。“我始终坚信,教育是改变社会、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除此之外,她还继续参加了救助社会边缘群体的相关研究和志愿服务,在学校里,她也是流浪猫救助组织的积极参与者。通过连接和行动,帮助身边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小动物,是她一直以来的初心。

工作期间,王彤接触了更多海外深造后选择回来报效祖国的学者,时常被学术的张力与思维的碰撞所感染,对“国际化人才”和“青年游子的家国情怀”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带着全球视野深耕本土。”
从广州到纽约再回到广州,留学的经历,让王彤深切体会到“心有所归”的分量,也更加坚定了“学成归来、服务家国”的初心。在归去来兮之间,中国青年用跨越山海的选择,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家国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