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鸟面对面:我的大学第一步 | @本科生,大一如何起步,走进科研的世界?
新学期已正式开始
从初入校园的雀跃
到走进第一堂课
开始学习新知识时的激动忐忑
从结识三五同窗
到面对未来诸多可能——
大学生活的画卷
正一页一页地为你展开
其中,科研
宛若一片充满魅力
却又令人望而却步的海域
初入大学的你
该何时扬帆、要如何出发?
怎样提早规划
踏出属于自己的探索之路?
红鸟面对面
我的大学第一步
第二期,温暖上线
笃学路1号编辑部携手
学生记者团
继续为你问、为你寻
一起来聆听师长的建议
第二期
系统枢纽智能制造学域、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联聘
助理教授王文宇
带你解惑:
“大一如何起步,走进科研的世界?”
“科研并非神秘而高深,敢于尝试,就是最好的起点。好奇心与专注力能使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充满乐趣与惊喜。”
对于很多本科生而言,科研似乎是巍然矗立的高塔。然而,在港科大(广州),每位同学在大一就能以“探索者”的姿态和教授一起勇闯前沿领域,发挥想象力,在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与尝试中,锻炼自己思辨与创造的能力,收获面对未知与挑战的勇气和自信。
“如果实验结果和我们的预想不同,尊重事实,不必沮丧,也许这正是全新发现的契机。”
王文宇老师告诉我们,“失败”也许是科研的契机,而非成本。许多“新发现”恰是在反复的失败中萌芽。相应地,如果自己的科研一直非常顺利,什么都如已所料,那可能就要反思一下:自己当下所做的研究,是不是真实且有价值的?港科大(广州)鼓励学生拥抱不确定性,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抗挫能力,把挫折转化为探素的动力。
“我们不再是把同学们训练成‘百科全书’,而是在动手实践与讨论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掌握系统化的工程思维,让‘灵光一现’的创意真正落地生根,变成开创未来的新成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正如王文宇老师所说,参与本科生科研计划(X Program)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通过跨学科实践调整学习思路——从追求“标准答案”转为向真实科研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求解。他期待大家能保持创造力,不断思考,用实践将灵感铸成改变世界的现实。
采访手记
跟随王老师参与科研项目的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更是一次珍贵的科研启蒙。王老师为我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科研的机会,为我指引了探索的方向。
在项目过程中,王老师开展会议时,时常邀请我们旁听,使我们得以了解学术讨论的思维方式,在旁听中学习科研的节奏与严谨。
尤其令我感念的是王老师关怀与开放的态度。每次交流,他总会耐心询问:“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并专注解答我的疑问,极大缓解了我作为初学者的忐忑。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始终鼓励我们大胆思考。他支持我们尝试那些“新奇的想法”,不必急于验证其现实价值。这不是鼓励空想,而是为我们卸下心理负担,允许我们自由思考、试错,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王老师极具包容性。在这里,好奇心被尊重,探索欲得以点燃。尽管我们作为初学者还有许多不足,但在持续的鼓励下,我们能够勇敢迈出充满可能性的第一步。这份对初学者的悉心引导,令我深感感动。
——2024级本科生 庄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