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鸟面对面:我的大学第一步 |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几大“绝招”

“本科做科研,我能行么?”

“害怕问出‘蠢问题’,

不敢沟通,怎么办?”

“科研遇到失败,

会不会很没面子?”

……

面对“本科生科研项目”这个选择,

不少大一、大二同学内心

总是忧虑多多

今天,我们和一位

带本科生“闯前沿”的老师聊了聊

从他的分享中,我们将看到

“大一就能做科研”的真正价值

红鸟面对面 

我的大学第一步 

第三期,如约而至

功能枢纽先进材料学域

助理教授刘金国

为你揭秘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几大‘绝招’”

好奇心(最为宝贵)——愿意去接触一个自己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愿意去了解更多…会不停地追问‘为什么’。

真正的好奇心,源于一颗主动发问的心。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同学们不只是课堂的学习者,还能成为科研的探索者。正如刘金国老师所说,当同学们踏入全新的领域,不断追问“为什么”时,就能逐步理解“科学问题”从何而来、为何重要,并在“刨根问底”的追寻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失败正常的,我90%的想法可能都是失败的。但只要你尝试100次,总有一次会成功。

“失败不是代价,而是常态。”这是刘金国老师对科研工作的坦诚描述:那90%的“失败”恰是探索成功方向的必经之路。港科大(广州)鼓励学生拥抱不确定性,在一次次“走不通”中积累经验、调整方向。无数次试错才能逼近真理,真正的创新诞生于不确定性中——拥抱失败,才能在通往“未知”的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你可以不去爬珠峰,但是你需要知道珠峰在哪里。

科研的高度取决于视野的广度。当学生感知到“珠峰”的存在,便不会满足于重复性解题;当他们在跨学科学习中看到科研的潜力,才能走向真正有意义的挑战。“本科生科研项目”恰好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助每一位有志者成为定义未来问题的人,而非被动应答者。

采访手记

作为一名和刘老师合作参与过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记者,本次访谈不仅让我回忆起那段和刘老师一起科研的美好时光,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教授们对于科研的认知。我深深地理解一名本科生在面对科研的时候有着各种各样的疑虑,但是无论是学校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X Program),为同学们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还是教授们对本科生包容和引导的态度,都让我感到非常安心。最后,引用我非常喜欢刘老师的一句话:”在这个时代,兴趣也许比基础更为关键。” 希望同学们迈开步子,走在自己喜欢的科研路上。

——首届本科生科研项目优秀研究奖《Solving the Factoring Problem with an Ising Machine》项目获奖学生,2023级本科生 李晓锋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9日
分类
校园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