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通关秘籍” | 鲁洪良:在交叉学科的沃土中走出自己的路
10月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送出了创校以来的第二批417名毕业生
临别之际
一场特别的对话在校园里悄然展开
来自大一的本科新生黄品睿
怀着对科研的好奇与憧憬
与刚毕业的博士学长鲁洪良
展开一场跨越年级的对话
毕业生“通关秘籍”
第一期
我们见证一位优秀学子
在交叉学科沃土中的成长轨迹
在港科大(广州)的求学之路上
鲁洪良如何破除迷茫、
掌握通往未来的“方向盘”
快快打开你的小本本
划重点啦!
毕业生 | 鲁洪良

鲁洪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系统枢纽智能交通学域博士毕业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驾驶技术、城市计算及具身智能,在读期间以3.98/4.3的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在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智能交通学域助理教授郑心湖(主导师)和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讲席教授杨海(副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鲁洪良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的突破,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Nature Reviews Electrical Engineering》、《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等国际权威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达19 项。目前,他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选择与起点: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黄品睿:作为大一新生,我们当初在选择大学时会感到迷茫,请问您当初为何选择来到港科大(广州)攻读博士学位?
鲁洪良:我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之后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机械工程(自动驾驶方向)硕士学位。选择到港科大(广州)读博,其实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当时我很幸运地得到师兄推荐,了解到港科大(广州)这所新型研究型高校。经过深入调研,我发现这里不仅有与我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导师,而且整个师资团队都展现出年轻活力的特质,特别是在我与未来导师交流后,我感受到这里开放的学术氛围和跨学科的研究环境,正是我理想中的科研沃土。

黄品睿:作为科研新人,我们对“科研”既好奇又陌生。您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并走进自动驾驶这个热门领域的?
鲁洪良:回想初上大学时,我对科研也有类似的迷茫。那时候我能接触科研的机会相较你们现在少很多,那时候更多以兴趣学习为主。本科时期,我积极参与了机器人社团和电动方程式车队,这些实践经历让我对智能系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我主动选择了自动驾驶方向,这个决定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研究热情,所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实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大都是相通的,重要的是在本科阶段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具备这些素质后,无论领域如何变化,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业与科研:在探索中寻求平衡
黄品睿:在大学里,除了追求高分,您认为我们还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发展?
鲁洪良:在我看来,本科阶段的学业成绩固然非常重要,它是学习能力的体现,但我更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学有余力时,尽早接触科研实践。现在很多本科生大二、大三就开始进入实验室,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具体来说,我建议可以先广泛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参与一些学术讲座和实验室的开放日,与学长学姐多交流。等找到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后,再深入投入。在时间管理方面,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重要的是保持学习和生活的平衡。
黄品睿:您的研究涉及自动驾驶、城市计算和具身智能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鲁洪良:在我看来,自动驾驶实际上是具身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通常,具身智能指的是具有物理实体的智能,可以能动地去改造客观世界。而车辆本身也是一个物理实体,尽管它并不是通过物理接触来改变世界,但是实际上它的自身行为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周边的交通环境。当这种微小影响聚集,就会影响整个交通系统甚至城市出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自动驾驶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改变这个世界。所以,我的研究更希望自动驾驶能够超越“驾驶”本身,成为未来智慧城市中的角色,这就是我开展城市计算研究的初衷——让自动驾驶车辆成为城市的塑造者,通过车与路的协同,提升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同时,我们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具身智能系统,比如服务机器人等领域。
黄品睿:在博士期间,你在国际权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达19项,我们要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鲁洪良:其实论文是科研一个阶段内的总结与展示,是在科研过程取得突破时产生的,但也是需要不断进步和完善的。科研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和论文被拒,但这个过程培养了我从容面对挑战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韧性。

跨界与突破:在交叉处寻找答案
黄品睿:在港科大(广州)这样一所融合学科大学中做科研,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鲁洪良:这几年的跨学科研究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很多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不在本学科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会主动与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等不同专业的师生进行深入交流。这种跨界碰撞不仅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一个单纯的自动驾驶技术问题,可能会因为引入城市规划的视角而得到更优化的解决方案。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是我在港科大(广州)收获的最宝贵财富。

黄品睿:回顾您在港科大(广州)的求学历程,如果给学弟学妹们一条最重要的建议,会是什么?
鲁洪良:我想说的是:打开视野,然后走自己的路。在大学这个重要阶段,不要被眼前的“热门”或“冷门”所局限,也不要过度焦虑未来的发展方向,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勇于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在广泛探索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是独特的,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采访手记
非常荣幸能采访到优秀的毕业生学长,这次交流令我受益匪浅。与前辈深入对谈,不仅让我对“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也了解到自动驾驶技术在实际研发中的挑战与进展。此外,学长还细致分享了学校对博士生的培养机制与科研支持政策,让我对未来的学术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这些收获,无疑将为我的大学学习与科研启蒙带来重要启发。
——2025级本科生 学生记者团 黄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