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大脑”正式启用!
7月18日上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大脑”正式启用。这标志着:在校园建设进入收尾阶段之际,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现场指挥部正式入驻校园。“校园大脑”是整个校园第一个投入使用的设施,对于港科大(广州)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校长特别助理、校长办公室主任李斌博士介绍,学校和各接收单位将在“校园大脑”现场办公,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解决各类难题,确保校园高质量交付,迎接开学。从下个月开始,更多的校园设施和建筑会有序投入使用。在学校开学之后,“校园大脑”将成为学校的应急指挥中心,在安保、节能、设施设备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批入驻”校园大脑“的是来自校长办公室、后勤部、资讯科技处等3个部门的40多位工作人员
作为智慧校园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校园大脑”按照“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资源整合、系统集成、共建共享、分级维护”的原则建设,目的是为了提升“校园大脑”的通信协同能力、监测感知能力、常态管理能力和指挥决策能力,满足校园信息汇聚与整合、信息共享与服务、交流展示、应急演练与会议决策等核心需求。
数据驱动!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近几年,在区块链和新基建的科技浪潮推动下,楼宇数字化(智慧校园)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从筹建伊始,就秉持“智慧校园”的理念,在建筑设计、校园建设过程中推动这一理念落地践行。
在传统的跨部门合作模式下,学校的师生员工常常面临着数据利用率低、“数据孤岛”等问题。抓住最主要的数据使用场景,强化数据运营,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难点问题。建设校园的“智慧大脑”,也成为数字化发展的前沿科技领域新热点。
“校园大脑”数据收集示意图
“校园大脑”,顾名思义,即是在校园内安置一个具有全局控制功能的“大脑”。数据量和信息互通,是智慧校园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校园大脑”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智能云、边缘计算等技术,能够解决传统建筑面临的设备、数据、体验和服务割裂的难题,实现了智能设备真正的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化。“校园大脑”的底层逻辑,就在于打通各产品体系和数据间的壁垒,实现联接和智能化,以用户数据驱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功能实用!安全、节能,实时守护校园
“校园大脑”具有诸多功能。“校园大脑”并非处处可见,但又无处不在。它的运转,能大大提升教职工、学生在校内的舒适度和便利度;帮助校园以最低的能耗,呈现最优的环境与服务。
具体说来,”校园大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 统一调度、指挥。它是一个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可以实时监测校园里发生的异常情况,迅速作出反馈,守护师生的安全。
- 便利。“校园大脑”调度校园各个终端设备,打通校园智能化终端。对用户而言,可以在统一平台上处理事务,体会“一站式办事大厅”的高效服务。
- 节能减碳。各个系统之间互联,通过逻辑计算和程序联动,动态检测校园能耗数据,并执行节能策略,践行学校“可持续发展绿色校园”的承诺。
据介绍,“校园大脑”的业务包含:安全、节能、设备管理等方面。具体而言,主要有:校园事件接报、资源指挥调度、综合分析研判、应急指挥管理、学术科研成果展示、结构化预案、信息发布等应用。“校园大脑”满足解决校园突发事故的事前、事发、事中等过程对视频监控、视频会商、融合通信、大屏显示、音频扩声、综合管控等方面的需求。
“校园大脑”相关同事正在监测数据
“校园大脑”的智能和灵敏程度,甚至可以走在人的感知以前。“校园大脑”能实时监测到个体的健康情况,甚至能读取“群体氛围”,例如分辨出人群的聚集是欢乐庆典还是可能的异动。
科研设备、实验器材的管理,传统方式靠的是人。而“校园大脑”能大大提升管理的灵敏度、准确度和效率。它能区分出火苗与火苗之间,谁是火灾先兆,谁是实验需要;也能在众多无主滞留物品中迅速辨认出哪个是有害物体。
未来,学生、老师走进教室不需要自己开灯,离开教室也不需要手动关灯。“校园大脑”智能、节能,学习师生的使用习惯并进行调整,实现精细化管理,建设“绿色校园”。
指日可待!更智慧、更低碳的校园即将投入使用
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现场指挥部,“校园大脑”迎来了第一批正式入驻校园办公的同事们。面对科技感满满的新办公区域,大家纷纷表示新奇和期待。
从校园奠基开始,后勤部高级工程师钟德龙(Dylan)就全程参与建设。作为第一批入驻现场指挥部办公的员工,他坦言:"心情非常激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即将出生,自己接生,期待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
据了解,“校园大脑”目前处于各部分数据收集的初始阶段。预计从8月上旬起,“校园大脑”将全面收集科研教学、绿色节能、智能安防、后勤管理、智能楼宇、生活服务、校园配套等所有数据。“校园大脑”将越来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