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科广出发,征战亚锦赛!

从业余爱好者蜕变为专业运动员,将自己的兴趣点滴扩散为一群人的爱好,林伊畅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前不久,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发布关于2023年亚洲大洋洲飞盘锦标赛国家集训队教练员、运动员的公示,港科大(广州)学术人力资源处员工林伊畅顺利入选为国家集训队混合组运动员,并于9月6日至10日代表中国队赴菲律宾马尼拉市参加2023年亚洲大洋洲飞盘锦标赛。

图片来源:蔡成钢 l 像导传媒

作为我校教职工飞盘俱乐部的组织者和教练,林伊畅已于9月4日在社团队友的饯行和鼓舞下,正式出征。

组建→传递

在港科广,拾起一份热爱

“我将全力以赴,在国际赛场上展现港科广人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林伊畅已有十余年“盘龄”,他非常珍惜这次入选2023年飞盘亚锦赛国家队混合组的机会。

林伊畅在亚锦赛赛场与港科大(广州)周边的合照(图片来源:阿潘正转)

“飞盘是一项能够贴近自然的活动,在户外,只要寻得一片草地就能愉快玩耍。”林伊畅自从2010年开始接触飞盘,不仅在大学和几个好朋友创建了飞盘队,还积极参加各项比赛,在全国大学生飞盘联赛、大湾区公开赛、DISCX俱乐部精英赛等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今年接连入选广东省省队和国家队,对他的专业竞技水平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去年九月开学时,许多教职工在群内发布信息组织活动,羽毛球、攀岩、网球、篮球等爱好者迅速集结。“当时我就想着带大家玩下飞盘,就直接在群里发了接龙消息,没想到真的有不少人对飞盘感兴趣。”林伊畅回忆,“这是分享技术,也是分享快乐的机会。”全校师生的热烈反响,更坚定了他推广和普及这项运动的决心。

因为热爱,所以想做到极致。港科广教职工飞盘俱乐部就此成立。去年9月开始,林伊畅已经带领飞盘俱乐部每周两次风雨无阻地训练。从去年十二月初跟校学生飞盘队的第一场比赛开始,已经组织了跟民心学校、广汽集团等等大大小小几场比赛。队员们从完完全全的飞盘小白,到慢慢形成团队意识、熟悉基本战术,大家从每次的比赛中吸取经验再进一步提升,对飞盘的热情越来越高。

“飞盘其实很休闲,即便两三个人都能在绿茵场上尽兴玩耍。但在专业的飞盘比赛中,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至关重要。”林伊畅表示。

极限飞盘运动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是一项严格要求无身体碰撞的对抗型竞技运动。2001年列入World Game项目,为一项融合了橄榄球、足球和篮球等运动特点的团队型运动  ,曾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运动。这项运动很独特,因为他要求运动员自己在场上进行裁决。若有争议则互相讨论解决。要实现这种裁判方式,运动员之间必须相互尊重,并尊重他们做出的裁决。这种尊重被称为“极限飞盘的精神”。

在林伊畅的组织和带领下,飞盘运动迅速在港科大(广州)升温,群内成员每周活动两次,几乎每次都有10到20人报名参加。最多的时候,一晚上的报名人数超过30人。

奔跑、跳跃、扔盘、接盘、回传……晚饭后路过校园操场,不少师生会看到一群充满活力的身影在玩飞盘。运动时,风吹过头发,天地广阔间,人的精神也倍感振奋。

“他不仅仅是我们的教练,更是‘精神队长’。”“飞盘技术很厉害,但为人却很低调。”“非常注重细节,也非常谦逊,总能考虑到每个队友的感受”……这是群员予以林伊畅的评价。他向飞盘社的参与者们教授技能,同时带领大家共同领会了飞盘精神的内核——熟知规则、避免冲撞、公平竞争、自我控制、主动沟通

在港科大(广州)学术人力资源处,林伊畅平时主要负责学术人员管理和招聘相关的工作。

“一直坚持一件事,会越做越好,慢慢就发现自己进入了相对专业的领域。”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爱好,林伊畅都能保持高度的专注。他喜欢提前做好计划安排,后续才能保证工作有条不紊;能进一步在工作之余拓展自己的飞盘爱好,并在学校找到200多位志同道合的“同伴”,也离不开学校予以的大力支持。港科大(广州)让每位师生、职工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凝聚→融合

以盘为媒 增进了解 建立友情

在一个初来乍到的新环境,运动往往是最好的“社交语言”,也是一种绝佳的沟通载体。飞盘以其简单却独特的规则和国际化的受众群体,在近年迅速火“出圈”。不同背景、国家、年龄、性别的人相聚在港科广的绿茵场上,互相了解、彼此认同。

“It's a very good way for me to engage with colleagues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it is a great, enjoyable experience for me. ”信息枢纽物联网学域副教授Dirk Kutscher正是飞盘社群的资深成员之一,只要工作不忙,他必“打卡”每周的活动。现在,他还会和队友一起参加各种比赛。

起初,Prof. Kutscher并不能完全听懂运动中较为复杂的中文指示。队友们积极帮他做翻译,在一次次的互动中,Prof. Kutscher和大家的相处愈发默契,他本人对中国语言和文化也有了更深入了解。

红鸟学创大教室的齐振超告诉我们,他是自己在操场上练习飞盘时偶遇的林伊畅,后来就顺理成章加入了社群。读书时,他就喜欢通过这项运动缓解学习压力。“飞盘将港科广不同部门的师生群体都连接起来,大家都非常友善。”来到港科大(广州)后,齐振超为能结识更多的“盘友”而感到高兴。

飞盘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但绝不止于社交。功能枢纽的博士生曹家赫也是群内的一位“发烧友”。“我大概去年11月参加的飞盘活动,很享受团队协作的乐趣。”曹家赫表示,大半年来的训练让他非常有获得感。自己从扔不稳正手,到现在已经可以扔一些长距离远盘;从和队友在场上的随意跑动,到现在逐渐有了自己的定位,个人技能和团队意识都有了明显提升

“运动能力、投掷技巧、策略安排、团队沟通,这些缺一不可。”Prof. Kutscher分享了飞盘运动的魅力所在——友好且公平。作为一项非接触性运动,飞盘以并不激烈的身体接触著称,运动员在投、接盘的过程中,受伤风险很低;同时,这也是一项准许男女同队的比赛。在他看来,飞盘运动抛弃了“性别与体能挂钩”的刻板印象,是一项真正的现代团队运动。来自信息枢纽的教职工方智也认为,飞盘是项充分尊重女性的运动,且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

为了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深入感受“飞盘精神”,今年4至6月份,林伊畅还和学校体育服务科的老师合作,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极限飞盘课程,向大家传授飞盘的入门技巧,全校近百名教职工和学生报名参加。据了解,这一课程安排也有望在未来“返场”,感兴趣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

4月13日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职工飞盘俱乐部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学生飞盘队KAPOK到我校进行了一场紧张刺激的飞盘友谊赛。

港科大(广州)成立一年以来,已举办了不少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校园运动会、篮球赛、网球赛、壁球比赛、游泳比赛、歌手大赛等等。

新学期伊始,港科大(广州)迎来了近1000名新生。同学们自发组建社团,热情高涨。学生记者团、笃学书社、合唱团、龙舟社、语言艺术社、足球社等社团已在招新中,优化校园服务工作委员会也开始吸纳新成员……港科大(广州)的师生员工可谓“藏龙卧虎”,学校也不遗余力地支持所有成员开展文体活动。在港科广,请尽情挥洒热爱,追求梦想!

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07日
分类
科广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