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非遗传承: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与铜仁非遗的创新融合(CHINESE ONLY)
8月17日至18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CMA)主任张康教授、助理教授佟馨、助理教授余露文带领研究生施佳奇、张佳雯、向奇,以及王子岩前往贵州省铜仁市,分别探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在铜仁的工作室和松桃基地,以及傩文化博物馆。此次调研旨在了解贵州松桃苗绣和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铜仁中南门古城的松桃苗绣馆,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团队拜访了苗绣省级传承人石丽平。石老师向团队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的苗绣作品,详细介绍了松桃苗绣的历史渊源及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她提到,由于苗族古文字在历史进程中已失传,松桃苗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了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职责。


石丽平老师特别强调,松桃苗绣在用料上极为注重环保和自然,其作品几乎全部采用植物染色,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苗绣中所使用的天然材料和灵巧的手工艺,不仅展示了手工技艺的精湛,并且为当地妇女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和社会关怀,使她们在传统工艺中找到自信和力量。
在交流过程中,石丽平老师与CMA师生就科技如何赋能苗绣传承展开了深入讨论。石老师分享了她与松桃苗绣的深厚渊源,回顾了自己如何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历程。多年来,她走访村寨,收集并整理了大量苗绣纹样,并一直致力于探索苗绣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她强调“用科技赋能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相信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助力传统工艺的传播,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民间艺术的“回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长期以来将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在此次交流中,师生们结合AI、AR/VR等技术,探讨了“苗绣+N”的多种可能性。

8月18日,CMA师生参观了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宣教部杨正强主任的引领下,团队了解了傩文化的悠久历史。傩文化涵盖傩祭、傩戏等多种形式,傩戏更是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师生团队被傩文化的丰富表现形式及精美的面具制作工艺深深吸引。在探讨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时,团队与杨主任交流了结合计算媒体艺术的手段来展示傩文化的新路径,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傩文化展示潜力无限。


本次赴往贵州铜仁的调研不仅是一次学术与文化的碰撞,更是对“科技+非遗”这一课题深刻价值的思考与探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始终致力于推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旨在通过创新计算机技术,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