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在港科大(廣州)為碳中和事業插上AI翅膀
系列報道「英才訪談」
- 第07篇 -


教授檔案
李佳
- 從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研究近20年
- 多次主持電廠化工廠等CCUS技術改造
- 參與多項國內國際政策制定
- 港科大(廣州)江門雙碳實驗室學術帶頭人
李佳曾在上海交通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愛丁堡大學擔任老師。從事碳捕集與封存研究近 20 年,是捕集預留與捕集改造方面資深專家。李佳於 2018 年 9 月回國,擔任上海環境與能源交易所(中國碳市場)清潔能源顧問,謝菲爾德大學客座教授。2015 年,她與 UKCCSR、SCCS 和廣東省電力設計院(GEDI)的專家合作成立中英(廣東)CCUS中心,擔任技術總監,同時擔任亞行(廣東)CCS中心團隊負責人,也是亞行上海CCS中心的主要成員。她領導參與了中國、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和孟加拉國六個國家級CCUS路線圖。2021年,她獲得了上海科委授予的中國首個省級二氧化碳直接空氣捕集重點基金。
步入李佳的辦公室,第一印象是簡潔、乾淨。與別的科研辦公室不同的是,用來招待客人的椅子清一色是輕便的摺疊露營椅。採訪當天下午,陽光柔和,李佳提議在陽台進行,拎起一把摺疊椅便闊步向前。不小心瞥見落地玻璃窗前的角落,放着兩個空酒瓶。
博士畢業於帝國理工學院的李佳,先後在多所國外高校擔任講師。李佳對自己的評價是「三個青春期孩子的媽,游泳半專業水平,熱愛鐵人三項、網球,正在努力成為烈酒品鑒專家」。2021年的一個夜晚,倪明選校長的一通電話,介紹了港科大(廣州)的網球場和游泳池,讓李佳對這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來了港科大(廣州)以後,多場校園體育活動都能看到李佳的身影。令她沒想到的是,這裡的驚喜,遠比體育設施更多。
您在碳捕集這個領域深耕近20年,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碳捕集以及您的科研成果嗎?
碳捕集,顧名思義,就是將大規模排放點源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並用各種方法儲存、利用,來避免排放到大氣中。這是目前為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延緩全球變暖比較經濟可行的方法。過去我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碳捕集與封存(CCS),但它只能解決即將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近幾年,我關注到直接空氣碳捕集(DAC)。這項技術能夠把已經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進一步地把之前已經污染的、更暖的大氣產生的問題解決了。
我始終覺得科技創新是為了用,能夠真正解決國家發展需要的研究才是有意義的研究。從中國到英國,再回到中國,我一直在做碳減排方面的研究。其中令我有點小驕傲的是2017年我和團隊主持設計了華潤海豐電廠的碳捕集測試平台。這是世界第三個、亞洲首個多線程、多技術並行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的測試平台,同步建成化學吸收和膜分離兩套碳捕集單元,每年可捕集2萬噸二氧化碳。

您為什麼回國、為什麼選擇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我們國家是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任重而道遠,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而我在碳捕集與封存方面有了一些突破,我希望能夠把我之所學用到祖國的大地上,幫助中國如期實現碳中和目標。而且現在國內發展速度快,無論是科研還是工程項目,推動速度都比國外快得多。
加入港科大(廣州)的契機很偶然。最開始是幾年前在亞洲開發銀行組織的會議上先跟齊曄教授見過一面,我們對互相的研究領域已經相當了解了。他就跟我說了一件事,「港科大(廣州)要建一個50米的室內游泳池,你感興趣嗎」。後來倪校長親自給我打了一個多小時電話,邀請我加入港科大(廣州)。在深入了解後,我發現令我心動的不僅是各種體育設施和鼓勵運動的校長。我深知,要想解決碳捕集與封存這樣的世紀難題和重大工程,靠單一學科是很難實現的。而港科大(廣州)交叉融合的辦學思路和我的想法很契合,我覺得必須要加入這個大集體。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自小在深圳長大,對這片土地有着家鄉情結,加入這所學校,正好能夠為大灣區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請您說說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來的感想、感受。
首先是學術氛圍。這裡的學術氛圍更能跟國際接軌,我個人比較注重科研人員自主發揮的空間。我們這個領域,有時做的事情需要前瞻性。比如曾經做空氣碳捕集時,有些人認為我把手頭上的碳捕集做好就行了。但空氣碳捕集要提前好幾年規劃,不可能等到萬事俱備才啟動。在港科大(廣州),做項目、科研比較自由。科研上對大家的思想要求比較寬鬆,會更多的讓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會考慮「該不該做」。
還有一點是交叉學科的概念和模式的落實。很多地方做科研通常強調團隊作戰,這個團隊通常是一個導師帶着他的徒子徒孫。而在港科大(廣州),確實是真正的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我在這裡收穫了足夠多的inspiration,和信息樞紐的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的同事交流密切,我第一次對計算機科學有了初步的認識,也發現之前我的項目里有一些數據是被完全浪費掉了。數據分析可以幫碳中和做數據量化,輔助我們更高效地挑選碳捕集材料。是港科大(廣州)的交叉學科理念讓碳中和事業插上了AI翅膀。
很多不了解港科大(廣州)的人會認為我所在的社會樞紐是一個偏文科的樞紐,但實際我是工程背景的,我們項目去的也是發電廠、化工廠、鋼廠這種地方。那碳排放是一個機械問題嗎?是一個工程問題嗎?也不是。它是一個關乎環境的全人類的問題,和政策有關,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可以放在社會樞紐。這就是交叉學科的意義。

您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後,有什麼科研上的新動向嗎?
最近和信息樞紐的宗福季老師有一些合作。他成立了工業信息與智能研究所(Industrial Informatics and Intelligence Institute,也叫 Triple i Institute),這個研究所是數據分析、工程系統和工業實踐的接口,更合理、直接地把工業工程互聯網等智慧能源聯繫在一起。這是一個雙校的研究所,除了我們學校的老師,港科大的老師也會加入進來。我們在這裡會做一些更融合、更交叉的項目,比如碳中和和AI的結合。
除了這個研究所,最近和信息樞紐的陳雷老師,熊輝老師以及褚曉文老師也交流比較多。他們是計算機領域世界級的頂尖科學家,合作下來我發現他們想法很不一樣,我的項目里基本都有他們參與。同時與港科大的交流也非常頻繁。
聽說您招收學生的標準之一是熱愛運動,您自己很喜歡運動嗎?
我自己經常運動,游泳、跑步、鐵人三項、網球都會玩。每周打卡 3 次,每次一小時以上。目前我有五個博後,七個博士,九個碩士,我都鼓勵他們要多去運動,我們組裡還會定期組織集體活動。
之前我把這個條件列出來,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有的人可能覺得做科研壓力都那麼大了,為什麼還要運動。我反而覺得累了更要運動,千萬不要認為累了回家睡覺就能放鬆。運動是一個很奢侈的事,人生路走到後面一定會越來越難,運動的壓力相比工作、科研上承受的壓力少太多了。所以我會建議找到一個讓自己快速調整好的方式,盡量儲存體力。
當然除了熱愛運動,還要具有獨立研究能力與創新思維,以及良好的數據分析能力與軟件實操能力。此外,對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捕集預留與捕集改造技術、空氣碳捕集(DAC)等相關科研領域要有強烈的興趣。

請您用一句話推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邀請海內外優秀學者加入我校。
來港科廣,體驗不受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