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輝:在港科大(廣州),做「從0到1」的事
系列報道「英才訪談」
- 第11篇 -


教授檔案
熊輝,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講座教授、人工智能學域主任、AI+實驗室主任;曾擔任美國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傑出教授、羅格斯信息安全中心主任、美國羅格斯大學-科大訊飛大數據聯合實驗室主任。獲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 Fellow、IEEE Fellow、ACM傑出科學家等榮譽。曾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長並主管5個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數據科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主持美國NSF基金10項。與眾多世界知名科技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包括Citrix Systems Inc.、IBM、SAP、華為、科大訊飛、騰訊、阿里、OPPO、百度等。獲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全場大獎。在國際頂級期刊會議發表論文300餘篇、Google Scholar引用27000餘次 (h-index 83)。獲AAAI 2021最佳論文獎、IEEE ICDM 2017傑出服務獎、IEEE ICDM 2011最佳研究論文獎等多個獎項。任國際計算機學會數據挖掘及知識發現專委會秘書長(ACM SIGKDD Secretary),Encyclopedia of GIS (Springer)共同主編、ACM TKDD和ACM TMIS編委。曾任ACM SIGKDD 2018、ACM SIGKDD 2012和IEEE ICDM 2015、IEEE ICDM 2013等多個國際頂級會議(共同)程序委員會主席或大會主席。
熊輝是人工智能領域國際知名學者,目前谷歌學者H-index為83。2005年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計算機博士畢業後,熊輝加入美國羅格斯大學商學院,成為計算機系博士畢業之後,直接進入美國商學院擔任教職的中國內地第一人。在北美高校中,一般平均在六七十歲才能獲聘「傑出教授」,而熊輝在不到50歲的年紀便拿到了這一稱號。2021年,熊輝教授接受倪明選校長邀請加入港科大(廣州),開啟「從0到1」的事業。
在說明我們的採訪來意之後,熊輝對着辦公室里的屏幕,如數家珍般的向我們介紹起他引以為傲的人工智能學域師資團隊,並和我們分享了他在團隊建設、授業解惑方面的思考。訪談結束,他又開始為由他主要參與設計、目前全校選修人數最多的《Research Methodology》課程做開講前的最後準備。

以下為熊輝的講述。
從業界重回學界:想做開創性的事
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發展是基於實踐和應用的,因此我們這個學科的最大特色,就是和業界的高度結合。當我感覺缺乏進步感的時候,我就會去業界充充電。於是我加入了百度,擔任研究院的副院長和智慧城市首席科學家。業界的工作、生活的狀態和在學界是截然不同的。我管理5個實驗室,雖然有KPI的壓力,但我工作得非常開心,百度給我極高的自由度,做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開創性工作。比如, 我建立了百度人才智庫實驗室,和百度人力資源部門一起打造了世界第一個完整的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化人才管理系統。
2020年,我因為疫情和家庭的原因離開了百度,因此有一段比較完整的時間,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要做哪些突破。倪明選校長這時候向我伸出橄欖枝,提供一個成就「香港科技大學2.0」的Founding Faculty的機會。香港科技大學我很熟悉,知道是一所擁有創新基因的大學,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培養出非常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成績。通過倪校長的介紹,我非常認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交叉創新為特色的辦學理念。
我這個人,最喜歡做開創性的「從0到1」事情。加入港科大(廣州)擔任人工智能學域主任之後,我做的就是這樣的事。

談團隊:「人生下半場,我就是要賦能年輕老師和學生,幫助他們成功」
我是2021年8月份加入港科大(廣州)的,來了之後就從頭開始搭建人工智能學域的團隊。我們和學校其他學域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新」。包括我本人在內,沒有一個人是從清水灣直接過來的。我們招人的標準非常的高,要的是能在北美、歐洲拿到教職的人,一個一個精挑細選。我們的老師,從學歷背景、學術能力、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很優秀。相信我們每個老師都能獨當一面,能打仗、有能力,可以有傲骨,但是不能有傲氣。
作為學校首批開設的三個本科專業之一,學校敢於選擇我們,相信也是做過了評估,對我們的實力充分肯定,我們有壓力也有動力。我們的老師各個都是從小一路優秀到大,一直都是翹楚。哪個不是當年學校的牛人?哪一個拿出去不受產業界歡迎?我相信這樣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我對我們學生的培養充滿信心。
對於人生下半場的目標,我十分明確:那就是幫助、賦能年輕人。我認為做管理的極致就是做「扁鵲的哥哥」——治病於未患。我們這些一線管理者,在招人的時候就要動動腦筋,從一開始制定團隊建設方向的時候,就要避免零和博弈。我會充分考慮人性,激發每個人的上進心,避免惡性競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一個組織形成初期,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文化建設。我希望打造融洽、自由、相互信任、共同進步的團隊文化,擁有這樣的團隊文化,團隊就有凝聚力,也就可以吸引更多優秀的人加入。
我們學域目前有十位全職老師。我們這十個人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拿到了廣州市的人工智能前沿交叉重點實驗室,還拿到了廣州市教育局唯一的人工智能重點建設學科。我們也已經跟工業界開始了廣泛的項目合作,包括百度、騰訊、阿里、OPPO、華為等大廠。

談「師道」:「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教學水平應該也是很高的」
如果我只是為了賺錢,那我就會待在產業。但我真的非常喜歡做教授,因為可以教書育人。當我指導學生時,我看到他們對知識、研究和創新的渴望,我就有內心的衝動去給他們賦能,幫助每位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to be a better version of yourself),這是一件人生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美國時,我有時會在商場遇到教過的學生,他們仍然記得我,記得他們在我的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這讓我非常欣慰。在美國時,我帶出了20多位博士,其中13位已經成為了教授,還有一些人進入了產業界從事科研工作。
我有一個觀點:如果你是一個行業的專家,你就應該具有深入理解科研問題,並向普通人解釋清楚的能力。我經常跟我的學生和年輕教授說,你們的表達能力要達到能夠將你的專業問題解釋給你的伴侶聽懂的水平。要善於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然後清晰明了地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只有具備這樣的能力,你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老師。這樣的能力意味着你不僅對研究問題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並且還要懂得人生哲學。因為你必須用生活的語言來解釋問題,這樣普通人才能理解。
在學生培養方面,我的一個基本理念是「有教無類」。我將挑選學生的標準概括為10個字。首先,我最看重的是「態度」,即求學、為人、做事的態度。有些人眼高手低、過於負面,這是態度不好的表現。其次是興趣。在招生面試中,我常問學生為什麼對人工智能感興趣。你不能因為AI能夠提供好的工作機會,就選擇來讀AI。如果明天AI不再是熱門領域,你會不會選擇另外的職業呢?第三是基礎,包括數學、算法、編程等基本技能。第四是習慣,涉及工作、生活和學習等方面,良好的習慣也是一種修養。第五是毅力。在從事科研工作中,缺乏毅力根本無法長久。

談港科大(廣州):讓你從優秀到卓越
我來港科大(廣州)的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首先,這個地方是一個「從0到1」的地方,我喜歡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並且我想和我的團隊、學生一起共同成長。其次,這裡是一個交叉學科的聚集地,我非常喜歡嘗試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合作,探索新的方向。最後,這個地方背靠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眾多高科技企業,是一個高科技和創新融合的熱土!Here we can empower you, and make you from good to great. 港科大(廣州)是一個賦能、成就你的平台,讓你從優秀到卓越。歡迎各位英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