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科廣出發,征戰亞錦賽!

從業餘愛好者蛻變為專業運動員,將自己的興趣點滴擴散為一群人的愛好,林伊暢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追逐着自己的夢想。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發佈關於2023年亞洲大洋洲飛盤錦標賽國家集訓隊教練員、運動員的公示,港科大(廣州)學術人力資源處員工林伊暢順利入選為國家集訓隊混合組運動員,並於9月6日至10日代表中國隊赴菲律賓馬尼拉市參加2023年亞洲大洋洲飛盤錦標賽。

图片来源:蔡成钢 l 像导传媒

作為我校教職工飛盤俱樂部的組織者和教練,林伊暢已於9月4日在社團隊友的餞行和鼓舞下,正式出征。

組建→傳遞

在港科廣,拾起一份熱愛

「我將全力以赴,在國際賽場上展現港科廣人拼搏向上的精神風貌。」林伊暢已有十餘年「盤齡」,他非常珍惜這次入選2023年飛盤亞錦賽國家隊混合組的機會。

林伊畅在亚锦赛赛场与港科大(广州)周边的合照(图片来源:阿潘正转)

「飛盤是一項能夠貼近自然的活動,在戶外,只要尋得一片草地就能愉快玩耍。」林伊暢自從2010年開始接觸飛盤,不僅在大學和幾個好朋友創建了飛盤隊,還積极參加各項比賽,在全國大學生飛盤聯賽、大灣區公開賽、DISCX俱樂部精英賽等比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今年接連入選廣東省省隊和國家隊,對他的專業競技水平是一種認可,也是一種更高的要求。

去年九月開學時,許多教職工在群內發佈信息組織活動,羽毛球、攀岩、網球、籃球等愛好者迅速集結。「當時我就想着帶大家玩下飛盤,就直接在群里發了接龍消息,沒想到真的有不少人對飛盤感興趣。」林伊暢回憶,「這是分享技術,也是分享快樂的機會。」全校師生的熱烈反響,更堅定了他推廣和普及這項運動的決心。

因為熱愛,所以想做到極致。港科廣教職工飛盤俱樂部就此成立。去年9月開始,林伊暢已經帶領飛盤俱樂部每周兩次風雨無阻地訓練。從去年十二月初跟校學生飛盤隊的第一場比賽開始,已經組織了跟民心學校、廣汽集團等等大大小小几場比賽。隊員們從完完全全的飛盤小白,到慢慢形成團隊意識、熟悉基本戰術,大家從每次的比賽中吸取經驗再進一步提升,對飛盤的熱情越來越高。

「飛盤其實很休閑,即便兩三個人都能在綠茵場上盡興玩耍。但在專業的飛盤比賽中,隊友之間的默契配合至關重要。」林伊暢表示。

極限飛盤運動上世紀60年代起源於美國,是一項嚴格要求無身體碰撞的對抗型競技運動。2001年列入World Game項目,為一項融合了橄欖球、足球和籃球等運動特點的團隊型運動  ,曾被《紐約時報》評為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運動。這項運動很獨特,因為他要求運動員自己在場上進行裁決。若有爭議則互相討論解決。要實現這種裁判方式,運動員之間必須相互尊重,並尊重他們做出的裁決。這種尊重被稱為「極限飛盤的精神」。

在林伊暢的組織和帶領下,飛盤運動迅速在港科大(廣州)升溫,群內成員每周活動兩次,幾乎每次都有10到20人報名參加。最多的時候,一晚上的報名人數超過30人。

奔跑、跳躍、扔盤、接盤、回傳……晚飯後路過校園操場,不少師生會看到一群充滿活力的身影在玩飛盤。運動時,風吹過頭髮,天地廣闊間,人的精神也倍感振奮。

「他不僅僅是我們的教練,更是『精神隊長』。」「飛盤技術很厲害,但為人卻很低調。」「非常注重細節,也非常謙遜,總能考慮到每個隊友的感受」……這是群員予以林伊暢的評價。他向飛盤社的參與者們教授技能,同時帶領大家共同領會了飛盤精神的內核——熟知規則、避免衝撞、公平競爭、自我控制、主動溝通

在港科大(廣州)學術人力資源處,林伊暢平時主要負責學術人員管理和招聘相關的工作。

「一直堅持一件事,會越做越好,慢慢就發現自己進入了相對專業的領域。」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愛好,林伊暢都能保持高度的專註。他喜歡提前做好計劃安排,後續才能保證工作有條不紊;能進一步在工作之餘拓展自己的飛盤愛好,並在學校找到200多位志同道合的「同伴」,也離不開學校予以的大力支持。港科大(廣州)讓每位師生、職工都能找到自己的熱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凝聚→融合

以盤為媒 增進了解 建立友情

在一個初來乍到的新環境,運動往往是最好的「社交語言」,也是一種絕佳的溝通載體。飛盤以其簡單卻獨特的規則和國際化的受眾群體,在近年迅速火「出圈」。不同背景、國家、年齡、性別的人相聚在港科廣的綠茵場上,互相了解、彼此認同。

「It's a very good way for me to engage with colleagues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it is a great, enjoyable experience for me. 」信息樞紐物聯網學域副教授Dirk Kutscher正是飛盤社群的資深成員之一,只要工作不忙,他必「打卡」每周的活動。現在,他還會和隊友一起參加各種比賽。

起初,Prof. Kutscher並不能完全聽懂運動中較為複雜的中文指示。隊友們積極幫他做翻譯,在一次次的互動中,Prof. Kutscher和大家的相處愈發默契,他本人對中國語言和文化也有了更深入了解。

紅鳥學創大教室的齊振超告訴我們,他是自己在操場上練習飛盤時偶遇的林伊暢,後來就順理成章加入了社群。讀書時,他就喜歡通過這項運動緩解學習壓力。「飛盤將港科廣不同部門的師生群體都連接起來,大家都非常友善。」來到港科大(廣州)後,齊振超為能結識更多的「盤友」而感到高興。

飛盤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但絕不止於社交。功能樞紐的博士生曹家赫也是群內的一位「發燒友」。「我大概去年11月參加的飛盤活動,很享受團隊協作的樂趣。」曹家赫表示,大半年來的訓練讓他非常有獲得感。自己從扔不穩正手,到現在已經可以扔一些長距離遠盤;從和隊友在場上的隨意跑動,到現在逐漸有了自己的定位,個人技能和團隊意識都有了明顯提升

「運動能力、投擲技巧、策略安排、團隊溝通,這些缺一不可。」Prof. Kutscher分享了飛盤運動的魅力所在——友好且公平。作為一項非接觸性運動,飛盤以並不激烈的身體接觸著稱,運動員在投、接盤的過程中,受傷風險很低;同時,這也是一項准許男女同隊的比賽。在他看來,飛盤運動拋棄了「性別與體能掛鈎」的刻板印象,是一項真正的現代團隊運動。來自信息樞紐的教職工方智也認為,飛盤是項充分尊重女性的運動,且利於提高團隊凝聚力。

為了讓更多的師生參與到這項運動中,深入感受「飛盤精神」,今年4至6月份,林伊暢還和學校體育服務科的老師合作,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極限飛盤課程,向大家傳授飛盤的入門技巧,全校近百名教職工和學生報名參加。據了解,這一課程安排也有望在未來「返場」,感興趣的同學千萬不要錯過。

4月13日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职工飞盘俱乐部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学生飞盘队KAPOK到我校进行了一场紧张刺激的飞盘友谊赛。

港科大(廣州)成立一年以來,已舉辦了不少多姿多彩的文體活動——校園運動會、籃球賽、網球賽、壁球比賽、游泳比賽、歌手大賽等等。

新學期伊始,港科大(廣州)迎來了近1000名新生。同學們自發組建社團,熱情高漲。學生記者團、篤學書社、合唱團、龍舟社、語言藝術社、足球社等社團已在招新中,優化校園服務工作委員會也開始吸納新成員……港科大(廣州)的師生員工可謂「藏龍卧虎」,學校也不遺餘力地支持所有成員開展文體活動。在港科廣,請盡情揮灑熱愛,追求夢想!

發佈日期
2023年09月07日
分類
科廣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