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宇:讓科技賦能藝術、藝術啟發科技

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校園裡

幾名學生正簇擁着一名戴着眼鏡

笑容可掬的青年

熱烈地討論着研究話題

這個看上去與學生們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就是共青團廣東省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代表、共青團廣州市南沙區委員會兼職副書記王澤宇。

「95後」的他,還是一名博士生導師,在港科大(廣州)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人工智能學域任職助理教授。他立志通過大灣區平台,將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現。

讓科技與藝術在碰撞中產生火花

「我希望能通過開展融合學科的前沿研究,進一步探索科技賦能藝術、藝術啟發科技的可能性。」

在北大學習期間,王澤宇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與了「數字龍門石窟」的項目:通過對龍門石窟進行三維掃描,並提出數字修復框架加強展覽內容,讓文物以更「鮮活」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有些文物、遺迹因為保護的關係,無法被大眾一窺全貌,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而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展覽、修復,就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

這是王澤宇首次接觸到數字技術在藝術領域的應用,也在他的心裏埋下了一顆為此奮鬥的種子。

2016年,帶着對「科技賦能藝術創作」的暢想和濃厚興趣,從北大本科畢業的王澤宇前往耶魯大學繼續深造。在耶魯大學,王澤宇選擇了計算機圖形學作為研究方向。

六年的時間一晃而過,在攻讀完耶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後,王澤宇收到了美國多所高校遞來的「橄欖枝」,但他始終堅持着自己「學成歸國」的信念,毅然回國來到了廣州擔任教職,在港科大(廣州)這所新興院校紮下根來。

談及對港科大(廣州)的選擇,王澤宇表示,自己是被港科大(廣州)獨特的辦學體系吸引而來——有別於傳統高校「學院」「學系」的架構,港科大(廣州)採用「樞紐」「學域」的新型學術架構跨越學科邊界。「我所從事的研究方向正好需要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者群策群力,因此我覺得這裡很適合我做研究。」

 目前,王澤宇主持着港科大(廣州)創意智能協同實驗室的工作,團隊里涵蓋了計算機科學、中文、藝術、建築設計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研究領域涉及計算機圖形學、人機交互、人工智能、數字文化遺產等。他們致力於開發數字智能賦能內容創作的算法系統,用科技輔助藝術家與創作者更直觀便捷地進行創作。

科研從來無法一帆風順,在探索科技與藝術如何融合的道路上,王澤宇就遇上了困難——如何協調科技與藝術工作者的理念、如何收集數據供算法學習,成了擺在他面前的首要問題。

為了理解不同領域專家的思維和術語,王澤宇主動學習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並在建築、藝術、考古等領域研究者的幫助下收集到高質量的素材數據供算法學習。

立足廣州,王澤宇一直促進着數字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在這裡落地:「廣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嶺南建築更是有着很高的藝術與歷史研究價值。」王澤宇提到,目前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就有學生在利用數字化技術掃描整理廣府騎樓建築,他希望能通過數字技術幫助保護廣州傳統文化。

探索「人智協同」促進技術與藝術互補

「AI的優勢在於其學習的速度更快,可以為使用者縮短檢索、總結規律所需的時間,但目前它更多起到的還是工具的作用,尚無法在原創性、發散思維上替代人類。」

近期,多款AI軟件的橫空出世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在對AI技術新發展的狂歡之下,也有一些聲音表達了對AI技術「過度同質化內容」的擔憂——人們擔心AI技術將消磨人類的創造力,更甚者,創造性的工作將被AI替代。對此,王澤宇也表達了自己的見解。「科學技術是處在不斷地發展之中的,AI就是現階段科技集中發展的體現。」王澤宇舉了「攝影技術發明後,繪畫藝術不但沒有消亡反而衍生出多種新流派」的例子進行說明,他表示,新技術的出現或許會對傳統技藝造成衝擊,但也同樣會在使用者的不斷探索中催生出更符合時代的藝術形式。

王澤宇與學生在「元宇宙建模中央實驗室」討論和交流

立志培養青年科研人才

「這一年的感受就是『充實並快樂』!」

來到港科大(廣州)一年來,從博士生搖身一變成為助理教授,王澤宇的研究重擔不減反增,他常與研究團隊在實驗室忙到深夜。

儘管前方充滿了挑戰,但王澤宇仍舊幹勁滿滿:「我非常鼓勵學生之間交流、探討,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者之間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為我們的研究課題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王澤宇表示,隨着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也越來越受重視,他希望科研青年能多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博採眾長,爭當「複合型人才」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王澤宇感受到,青年學者在科研項目中的體驗正在變得越來越友好:

「國家給予青年科研人員的資源越來越豐富,也更加鼓勵年輕人在科研項目里『挑大樑』、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而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夠與國家的發展趨勢融合,並能為國家在科技領域培養更多青年人才。」

發佈日期
2023年09月08日
分類
科廣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