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广老师的教育之道:践行融合,鼓励探索

三尺讲台,光阴流转

有这样一群人

用笔墨写就春秋,赠满院以芳华

他们,传道、授业、解惑

以平凡却伟大之姿

放飞每个青春的梦想

今天,我们一起将目光聚焦到

这群港科广老师身上

他们中,有濡染岁月墨香的资深学者

有朝气蓬勃的新锐青年

有跨越大洋归来的国际化人才

有从清水湾而来的专家教授

还有深耕产业、回归学府的实战派

他们以丰富经历和多元化背景

为我校师资队伍注入高水平、国际化的底色

紧密连接着产业界的脉络

汇聚成为滋养学子的无尽智慧之源

他们对我校融合学科

和探究式学习方法有何洞见?

又以怎样的教育之道,春风化雨?

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功能枢纽先进材料学域助理教授吴肖肖的研究基于人工微结构的超构材料,通过超构材料结合物理机理实现波功能器件,实现对电磁波与太赫兹波的非平凡调控。在港科大(广州),他主要开设了波功能超构材料及其有关物理场数值仿真的相关课程,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物理公式,形成具体的物理图像,并灵活应用。

“我偏向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与研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查漏补缺,从而完善整个知识体系,最终由浅入深地探索学科知识。”谈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理念,吴肖肖表示正是来自于他本人博士期间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求学与研究经历,这一经历一直影响他至今。

如何才能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视野的学生?吴肖肖认为,一名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最应该具备的是独立探究的思考能力。正如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必须留出质疑的空间,否则就没有进步和学习的空间”。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吴肖肖会主动留出一些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的空间,对于学生未来的研究有着巨大益处。当前,吴肖肖正试图引入基于项目进行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将物理知识融入实际项目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

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作为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助理教授,肖殿勋主要关注新能源系统中的电能变换问题,包括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的电力推进与驱动方式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等。

他看重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跟老师的交流、对知识的及时理解程度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中,肖殿勋通常会放缓课堂的节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时间,提升学生们课堂参与程度。肖殿勋表示,“我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单纯在课堂上讲授大量内容。”

肖殿勋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我不希望学生陷入导师已有的科研思维。”对于导师而言,学生具备新颖的科学观念,也有助于科研方向的发展和学术能力的进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术自由度可能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培养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肖殿勋表示。

肖殿勋希望同学们能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与指导老师一同制定阶段性的可度量计划,以尽可能多地充实和提升自己。

因材施教唤醒内心深处的兴趣

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助理教授范明明的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人机交互、无障碍与适老化设计以及人智协同。在他的课堂上,你经常能看到学生们丰富的创意和为解决民生问题而设计技术原型的动力。

“我的实践经验让我非常认同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谈及自己的教育理念,范明明表示,由于不同学生的教育背景、知识积累、学习能力、性格和志向确有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与思维能力的提升速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帮助每位同学尽可能达到他们自己的最佳状态时,范明明会根据学生体现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以更为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兴趣。

科研、教学两不误。在科研上,范明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哲学理念,这体现在教学上,便是“以学生为中心”。他习惯用最新发表的、最有趣的科研案例来讲述枯燥的原理和方法,再加上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他鼓励学生要有不畏惧学习新领域知识的心态、不断学习与吸纳新知识新思想的习惯、和与自己背景不同的人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范明明的课题组,学生具有多元化背景,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对用科技与设计的方法解决真实的人所面临的挑战。范明明浅谈了他对融合学科的理解,“就像是沾了墨汁的毛笔放进了水里,那墨汁的印迹就会慢慢的与水融合到一起,没有边界,浑然一体。”

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助理教授叶纪文是致力于视觉传达与表现和交互式叙事的专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将视觉风格和电影叙事艺术融入各类媒体项目和研究,如AIGC、数据叙事、数字人类和陪伴机器人等。

在教育方面,叶纪文擅长运用各类讲座和论坛,深入挖掘理论要点和话题,并与学生保持直接沟通。他乐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才能,在头脑风暴中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将想法转化为项目,从而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叶纪文认为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有正确和开放的学习态度,加上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好的老师要乐于向教师和同学学习。在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的港科大(广州),寻找具备不同技能和学术背景的合作伙伴,共同攻克难题,是一件有意义且可实现的事情。

学做人、学做事

系统枢纽智能制造学域助理教授陈模军专注于微纳米3D打印技术、光电子器件、微纳米机器人以及可穿戴器件研究。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陈模军一直在采用因材施教、鼓励激发式学习等模式,他提到对自己唯一的要求就是用心,用心就能教好。在求学阶段,他总是期待能遇到一位好老师,现在看到自己的学生时就想起了当时期望的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他们。学生们都是有心人,用心他们一定会感受到。

在陈模军看来,教育要关注做人、做事两个方面。在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能做到的。然而,对于培养正直、善良等品行,则是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学习的过程。他期望同学们能稍微慢下来,生活不止学习,还可以稍微看些“闲书”。

在教学中,陈模军有时会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讲台交给学生。陈模军提到:“印象深刻的是在讲授AFM和光学成像部分时,学生们讲的知识深度和宽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永远不要低估我们的学生们”。他期望同学们毕业后,能记得在港科大(广州)是幸福的,期望他们会怀念这里。

论文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社会枢纽金融科技学域教授郭宇权是港科大的“老前辈”。有着33年教龄的他,于2023年7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他主攻定量金融研究,尤其是衍生品定价理论、金融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理论。其著作《Mathematical Models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被认为是衍生品定价理论中的三本经典著作之一。

如何做好本科教育?郭宇权将清水湾倡议的“体验式学习”基因带到南沙。这种理念的基础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并反思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这种体验对自身的影响。与直接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参与与现实世界相关的体验,更具互动性,是一种结构化程度较低的教学方法。

在郭宇权的教学生涯中,他尝试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制作pro and con grid,从多个视角看问题,在相互辩论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反思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之处。郭宇权还会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考试试题,加深学生对某个主题的批判性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且感受到所学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他们就更有可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对于博士生的培养,郭宇权认为研究品味和创造性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尤为重要。“比起数量,我更鼓励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论文。”为了转变部分学生想靠“数量取胜”的思维,郭宇权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唐朝崔颢凭借《黄鹤楼》一首诗而成为名扬天下的诗人;而乾隆皇帝一生创作了42613首诗歌,却没人会认为他是一位诗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推行融合学科教育和研究,而郭宇权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身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他以应用数学中跨声速流的研究为博士研究课题。后来,他又研究了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在这一过程中,郭宇权深切感受到跨学科的力量。他用一个类比向我们解释道,“正如流体力学中的对流扩散方程与期权定价理论中的期权定价模型方程相同;流体力学中的对流被视为股票价格的预期回报率,而粘性被视为波动率,解决两个领域中的偏微分方程的方法是相同的。”

先育人,再育人才

王林晓目前教授跨学科设计思维等课程,研究方向包含教育创新以及企业创新,技术与社会关系等。

当今及未来,社会和个体都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成长的状态。作为老师,王林晓希望课堂所承载的,除了知识的传授,也有支撑学生穿透课堂、走向世界的方法论、思维方式之传承。王林晓注重营造多元教育环境,鼓励学生习得、实践所学,在解决问题中锻炼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育的目标可以很多元”,王林晓向我们分享了其中之一——学会学习。学生获得新知识后,应时常练习巩固,或在生活、学习、研究场景中继续实践,实现完整的学习循环。她表示,知识爆炸且容易获取的今天,获得新知识不难,难的是如何能沉下心来,用心理解,摸索规律,从而学以致用。

先育人,再育人才。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环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王林晓建议学生具备一定的同理心,以审辩思维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在分析和协作中,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这将使同学们在未来面对各种挑战时更加自信和有竞争力,并为解决社会和全球挑战做出积极的贡献。”她也谈到自己对同学们的期待,“希望同学们对自己的终身成长负责,不负好时光;同时也可以心怀他人,以善意贡献自己的专长。”

愿风雨中见你勇毅前行

教育科学学院本科数理教育学部讲师张栩宁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图论和室内定位有很深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她更倾向问题引导式教学——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在多年的求学和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如果老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则很难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因而也不清楚学生的理解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张栩宁会采用“问题拆解”的方法——把一个大知识点切割成几个小知识点,再针对每个小知识点设计问题。通过逐步问问题的方式,张栩宁会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从而理解大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思考,并和老师以及同学交流观点,形成良性互动,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张栩宁还会针对一些问题设计小组讨论或小组作业,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表达并整合理念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两期红鸟挑战营线上营中,港科大(广州)的学生们积极回复问题、分享观点,总结课堂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期望的教学目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深刻的洞察力,给张栩宁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人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张栩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在海量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后,具有分析和评估能力的人可以有效地解构、归类和评估信息,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张栩宁表示,经历挫折后,有勇气站起来并坚韧地继续努力也格外重要。她希望同学们能以审辨思维做出合理的决定;同时,也有面对风雨的勇气和持续不断进步的韧性。

山水有尽时,师恩日月长

漫漫求学路上,蓦然回首

正是老师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

成为照亮学子前路的灯塔

在港科广学子眼中

他们的TEACHER是什么样子呢?

值得信赖的 Trusted

张康老师是我滴神!在我绝望而痛苦地996上班时,是张老师奇迹般地向我递出了继续读书的橄榄枝,让我从此走上了学术道路。虽然现在在这里依旧忙着干活,但搞有趣的研究并不觉得累,更何况还有张老师这样好的导师带着!我记得当时收到老师电话口头offer时我还犹豫,真的有这样好的老师、这样好的条件么?不过和张老师的沟通聊天又让我打心眼儿里觉得老师确实是这样好的人、确实是值得信任的好导师,于是最后决定相信自己的直觉,接下大冒险。现在已经一年多过去了,前两天之前在网上求建议的帖子忽然被人翻出来问我现在如何。我说太好了,真的庆幸自己当时接受了offer,非常感谢老师,我正大踏步地走向未来。

——学生 匿名

认真负责的 Earnest

吴肖肖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的状态,每次我遇到瓶颈,他总能敏锐地察觉到我状态不对。这时他绝不讲鸡汤和大道理,而是直接拿出我手上的项目,和我一起多次分析计算,引导我从实践中解决问题、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另外,吴老师还提议我们学域组织举办了学术海报展,这次海报展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我和同学们都觉得获益良多。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们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在一个深夜里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仿真结果。当时我非常激动,马上向老师汇报,吴老师笑着告诉我:“不要把科研想得太高不可攀,其实很多还是跳一跳就可以够得到的。” 这句给予了我莫大鼓励,在之后的科研生活中,时时激励着我。

——学生 叶养松

为人专注的 Attentive

曾伟老师有时会抽空在办公室面对面和学生一起修改论文,特别是摘要和题目,反复斟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用词,最高记录一改就是3到4个小时,有同学说改完大脑都冒烟了!

——学生 叶依林

体贴关怀的 Caring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刚入学的时候,王泽宇老师还只有我一位PhD学生。迎新的那一天我在信息枢纽的展板前遇到了泽宇老师,和他留下了一张难忘的合影。当时正在试一个最新的图片动漫化的模型,顺手把我们的合照放了进去,没想到结果出人意料的具有艺术感。于是最后把这张手绘风格的照片做成相框送给了老师。相框一直被老师收藏在办公室的书柜里。

——学生 王炳元

幽默风趣的 Humorous

在和陈模军老师相处的一年时光中,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老师带着我们组装实验设备的场景。我记得当时是在霍英东研究院为我们提供的临时实验室,陈老师非常仔细的为我们演示了一遍设备的组装过程,特别是在用手动控制器演示调试设备的时候和我们开玩笑说到:“这像不像在用手柄打游戏?你们到时候可以自己DIY自己实验设备,让实验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陈老师鼓励我们认真生活,热爱生活,“work hard and play hard”是陈老师在过去一年内不停地给我们传递的理念。在过去的一年中,陈老师不仅教会了我非常多的实验技巧,也教会了我很多道理,让我在接下来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多了些坚定,少了些迷茫。

——学生 卞奕杰

有同理心的 Empathetic

有一次,我在一次复杂的电机实验中遇到了困难,一直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这让我非常沮丧。肖殿勋老师先给予了我鼓励,让我明白这是科研过程中常见的难题,其他人也可能遇到过类似的境况。随后,他开始询问我关于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问题,以更好地理解我的研究问题。此外,他还与我分享了他在类似实验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境的经历。这一切让我感到振奋,坚信自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为重要的是,我的导师在整个过程中持续保持耐心和支持。他让我明白了科研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克服它们。从那次经历中,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也成为我在科研路上的宝贵财富。

——学生 陈子峰

可靠能干的 Reliable

我印象最深的经历当属和范明明老师一同赴德国参加学术会议,作为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的萌新,我既兴奋又紧张,不知道怎么和其他学者社交,又怕自己搞砸presentation。范老师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帮我修改presentation的PPT和讲稿,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不仅顺利完成了presentation,还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学者。在会议期间,我还亲眼目睹了导师在学术交流中的风采,无论是在正式的问答环节,还是在茶歇时的闲谈中,导师身边总是络绎不绝,一直在与各路学者交流探讨。我的整个学术会议旅程在导师的帮助下获益良多。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祝愿老师在新一学年身体健康,科研更上一层楼,带领APEX组越来越好!

——学生 冯俐

老师们怀揣爱国情怀躬身教坛

他们勇于创新的教育之道

传承给学生们无尽的智慧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

港科大(广州)面向世界

秉持着教育强国、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的崇高使命

激励学子勇攀知识高峰

岁月沉淀,深耕无言

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

为学子的成长倾注关爱与智慧

为强国建设绽放青春光彩

让我们向他们表示由衷感谢!

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09日
分类
科广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