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数值MAX的他,还点亮了哪些属性?

“港科广er说”

本科生刘帅

陶笛、竹笛、钢琴、架子鼓……

他,是别人眼中的“乐器天才”

格物致知,上下求索,爱科研,更爱物理

他,是老师心中的“优秀学霸”

从山东到广州,跨越1800多公里

他,为什么来港科广求学?

在港科广“闯荡”一年有余

他,都有哪些变化?

本期“港科广er说”为大家介绍

本科生刘帅

Q1:刘帅同学你好!请先做个自我介绍。作为一名北方人,为什么选择不远万里来到广东读书?

Hello,大家好!我是刘帅,来自山东济南,高中毕业于济南市历城二中,现在的身份是港科大(广州)首届本科生,目前在我的专业方向选择上,更偏向人工智能。

在自小读过的传统文化典籍中,不难看到许多古圣先贤青年时离开家乡,四处游历、增长学识,这自然在我心中种下了外出闯荡的种子。选择广州,除“北上广深”的光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外,更重要的是,这里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与港科大(广州)的结缘,始于巧合,终得善果。在2023年的夏天,高考出分止步于663分,虽不尽己意,但还是来到学校组织的校招会上看看。巧合的是,进门右转,第一个学校便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面对这所我从未了解过的学校,好奇心驱使我停下了脚步。在随后的了解中,我很快对学校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产生兴趣,这种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创新型学术架构很符合我对大学的预期。还有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能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这些都是让我坚定地选择港科广的原因。

Q2:在港科大(广州)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体验?大一的生活已经过去了,感觉自己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自我突破

来到港科大(广州)的第一学期,最美妙的感受便是自由与亲切。

这里说的“自由”,并非只是相对高中而言的时间充裕,而是一种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自由,既有学术学业的自由,也有探索生活的自由。在学业上,我可以在诸多模块中自由选择我所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拼接成一门课程。例如,在《大学教育的行为基础:习惯、思维与福祉》课程中,我可以沉浸在音乐剧的美学艺术中,可以了解双年展对艺术界的重大意义,还可以一探考古学的神秘面纱。这种学业选择的自由不仅增长见识,还充分发挥了我的主动性,更有利于让我找准方向、不懈努力。同时,学校没有设置自习课,这给我们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去自由探索生活。除了享受校内各种晚会的节目和美食,还可以来场心血来潮的“探索广州”——烟火气的加持,也会给学术旅途增添强劲动力。

而“亲切”早已融入我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私下交流平易近人的教授们、体育场上不时与倪明选校长(我们私下叫他“倪宝”)偶遇、晚会上一展歌喉的老师们、书院老师的嘘寒问暖……港科大(广州)的人情味浸润着我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进入大一下学期,我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专一”——在学业上表现为对知识自主自立地探索和深度钻研;在日常生活上表现为更加规律的作息安排,例如阶段性的健身训练、游泳,以及器乐练习,这些让我的生活更加具有条理性,与此同时,校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也成为了高质量的“调味品”,使得校园生活“专一”而不“单调褪色”。

一年来沉浸式的学习与生活体验,我能明显感觉自信心增强,更加具有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和坦然,面对问题时的抗压能力也不断增强。这都是港科大(广州)这一自由创新的平台赋予我的“财富”。

Q3: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是否给你带来了新挑战?面对困难时,你如何在港科大(广州)找到新的指引?

面对新环境,挑战在所难免。我遇到两个主要的问题:首先是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到了大学,真正参与到全英文教学中时,我能深刻感受到高中英语教学的局限性,那是留于纸面、纸上谈兵的英语,再加上学科的专有名词,不得不说,刚开始时确实有些手忙脚乱。随着一年来深入学习,这一问题已经逐渐改善,一方面,我会提前根据教材搜索相关专业术语,另一方面,我也向语言学部的教授咨询,并在英语课上多练多听。其次,是要弥补刚入学时对编程基础的缺失。除了课后向教授请教外,我还经常到图书馆借阅课程推荐的书籍。此外,我还能通过与学校向师生开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具互动学习,完善编程解决方案,这对我的编程学习助益良多。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是个“旱鸭子”,来到港科大(广州)这样一所鼓励走出舒适区的学校,我自然而然地对学校的恒温游泳馆产生了莫大兴趣。在上午没课的时候,我会去游一小时,有课的情况下为了不疲惫耽误上课,就晚上去游泳。虽然是在浅水区“扑腾”,但也确实是勉强学会了一门技能,踏出了破界的一步。

Q4:在大湾区大学生艺术节的比赛中,你凭陶笛独奏斩获一等奖。同时,你又擅长竹笛、钢琴、架子鼓等多种中外乐器。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我的音乐之路始于架子鼓。儿时,母亲为培养我节奏感而给我报了架子鼓课程,后来发现我节奏感很强,音乐天分突出。6岁时,我偶然在青少年宫听见陶笛的声音,婉转悠扬的曲调,让我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凭借在陶笛演奏上的出色表现,我三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在学习陶笛的过程中,我在老师的影响下,会时不时拿他的竹笛吹着玩,渐渐地,竹笛也成了我的爱好之一。至于钢琴,则是因为它受众多、音域广、曲目好听,所以顺便把钢琴学了。在这些乐器中我最喜欢陶笛,一方面源于陶笛的音色以及丰富多彩的样式,另一方面,在陶笛上取得的成绩,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Q5:听说你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非常有兴趣。这个领域对你而言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

这个兴趣源于我曾经看过的一个科幻电影《幽冥》,该电影的故事比较老套但设定挺有意思,电影中的敌人是处于物质第五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幽灵”。因为科幻电影是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的幻想,所以我当时看完电影后就很好奇什么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因此我上网搜了很多有关的资料。

在我看来,虽然报考志愿时都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但材料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对于这种第五态,有许多有趣的特性,例如:降低光速等,完全可以让我们去研究探索,并以此开发出新型的材料。不过在没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我现在也只是自己幻想一下这种物质形态的应用场景,还需要日后的努力学习。

Q6:一年来,和老师之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瞬间吗?

我很感谢Python课程的助教老师黄永志,没接触过编程的我学到面向对象编写class时,大体的概念我能理解,但面对具体问题进行编写代码时,某些语法和语句总是令我头疼,感觉总是与融会贯通相隔一线,捅不破那层纸。烦躁是肯定的,不过还好有我们的助教老师,每次我问问题时,他从来不会因为比较基础或者没有理解而失去耐心,永远待人亲和,并且用新颖的思路来讲解。这种耐心和包容着实令我印象深刻。

Q7:大一期间你最喜欢哪门课程?前段时间,学校启动了“本科生科研项目”,方便简单谈谈你选的科研方向和目前的规划么?

我最喜欢Sung Kim教授的Python课程,他的讲课风格不带说教,更多的像是聊天和商量,在师生间不断交流的情况下,手把手向我们演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具辅助我们进行学习,一步步分析问题、拆解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说真的,这种讲课风格极大地降低了编程的枯燥感,便于理解,大大提高了我的积极性。

在前段时间启动的“本科生科研项目”中,我选择了陈模军老师的3D打印智能微型机器人项目,首先小时候就对微纳米机器人很感兴趣,其次我能接触到非常前沿和先进的打印技术和打印设备,而且这其中也会涉及很多物理知识,所以整体而言我对这一项目的热情和期待很高。目前是实践和理论学习并行,通过在实验室里的操作找寻缺乏的理论知识,然后查询资料再实践检验,这样不断交替进行推进项目。

Q8:你之前说希望在物理方面深入学习,目前为此都做了哪些努力?

大一下学期伊始,我决定制定更精准的预习和复习规划,打好物理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迈出坚实的一步。其实,像物理这种我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即便考试后与老师复盘试卷扣分点,原因基本上都是题意理解的问题,而非知识上有漏洞,整体的学习还挺符合自身的期待。当然,我对其余课程也做了阶段性的学习规划,同时也买了相关书籍和题集辅助学习。暑假即将结束,马上步入大二,我会更专注于物理方面的学习。

Q9:你觉得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什么?马上就要变成学长了,有没有什么想分享给学弟、学妹的经验之谈?

我觉得大学里最重要的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港科大(广州)誓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思想的碰撞是在所难免的,当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头脑风暴,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认知误区,或者得到更多的灵感。这种思想的交锋对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莫大好处。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学会交流,势必会让我们行的更远。

对于学弟学妹们,我想说,一方面,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当中必定会遭受其它不感兴趣的知识的“折磨”,但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深陷精神内耗之中,理性看待,判断好自己的“心之所向”,并找到心中的锚点;另一方面,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很值得参加,不仅能开拓视野,帮助我们找寻感兴趣的方向,还能结识到周围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是校园生活的“调味料”,让我们的青春永葆颜色。

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23日
分类
科广人物
分享到